畢韻芝
一個19歲的年輕人,懷揣從軍夢,從南京江寧來到了云南,用青春和熱血守衛著祖國的邊防線。
他叫楊光生,1984年7月才19歲,他所在的偵察連奉命從湖南出發開赴云南前線,接受血與火的考驗。
生命,如果跟時代的崇高責任聯系在一起,就會顯示出它的不凡。
在前線,楊光生所在的偵察連擔負著抓俘虜、獲敵情,搞破襲、拔據點,打特工、防滲透的任務。
1985年春,楊光生經周密偵查發現了兩名特工,他沒有打草驚蛇,而是機智地跟蹤在他們身后,并及時報告了連領導。連里派出一個偵察排,尾隨在敵人身后四天四夜,終于抓獲了兩名特工,并從其口中獲得重要情報,有力支援了前線的作戰。
寸寸山河寸寸金,對于一個中國軍人來講,最大的榮譽就是保衛祖國的山河。
1985年5月,楊光生所在的偵察大隊順利完成了使命,班師回國,直到1987年光榮退役。
另一個年輕人叫余必勝,當年上戰場時21歲。與楊光生不同的是,他所負責的是后勤保障工作。
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闭棠懿荒艽蚝?,后勤工作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984年,余必勝擔任駕駛員,每天24小時待命,保障前沿陣地的彈藥、給養等供給。
這是個特殊的戰場,山高路險,雨季更是泥濘不堪,稍不留心,汽車就會摔跟頭。有的路段積水排不出去,形成了“沼澤地”“爛泥塘”,每次執行任務回來,余必勝都成了泥人。山路陡峭,還有密布的地雷,稍有不慎,就有觸雷的危險,同時,“生死線”上還有敵人狙擊手的攔擊和炮火的封鎖。
余必勝根據作戰需要和叢林作戰的特點,采取了針對性措施,和戰友們把作戰物資運上前線,為戰斗的勝利創造了良好條件,后勤工作真正做到了拉得動、供得上、救得下。
余必勝立下了三等功,1985年又榮獲了“戰地紅旗車駕駛員”的稱號。
兩位年輕人,為了保家衛國,在前線展現了一名軍人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