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金陵,人們只要提到老街,總會想到高淳區淳溪老街。而更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高淳區還有一個漆橋老街,它的歷史比淳溪老街早了一千多年,且是中國孔姓家族第二大聚集之地。央視四套記住鄉愁欄目拍攝播出的紀錄片引起我的好奇,慕名而往,一睹了其悠久、神秘與風采。
位于游山北麓的漆橋鎮,因古木漆橋而得名,是南京高淳區的北大門。從南陵關古老城門進入,恍惚從現代文明一下子穿越至離奇的遠古世界。聆聽著耄耋老人漫不經心的介紹,像追隨著古老的思緒,掉入似夢似幻的時光深處。原來眼前漆橋的由來,可追溯至西漢末年,與丞相平當有關。據民國《高淳縣志》記載:“漆橋,縣東三十里。漢丞相平當值孝平之季,知有莽之亂,乃避地溧陽、丹徒闖轉徙平陵游子山之麓,去銀林三十里卜室居焉。地濱河,故苦褰涉,當因構木為橋,施以丹漆,此漆橋之所由來也?!?/p>
其實,在王莽之亂前,漆橋地區已有人類活動軌跡。據原漆橋第二磚廠曾考古發掘出的舊石器時代的石器探尋,在遠古時期,漆橋村一帶已是較為穩定的古人類活動區域。而宋代以前的情況鮮見文獻記載,《讀史方與紀要(卷二十)》:丹陽湖,縣西南三十里,中流與當涂縣分界。湖周一百九十五里,東連石臼、固城二湖。也就是說古,丹陽湖涵蓋了今天的固城、石臼、丹陽三湖。由此可見,湖東岸包括游子山在內的茅山、天目山的余脈溧高山地,漆橋村正處于古丹陽湖東岸、游子山北麓之間的緩坡地帶,由于地勢高平,得水利而少水患,極適宜人類居住繁衍。
漆橋鎮周邊水系發達,加之河道穿村而過,對古漆橋的人們來說,無疑方便了水路運輸與出行,大大改善了原始狀態下沉寂生活,甚至興起了商貿業。從現遺留下來斑駁古老的街面看,從街巷青石軋出的深深車轍看,從經營業態的糧油店、雜貨店、布店、鍋鐵店、飯店、豆腐店、染坊、糖坊、茶館、理發店、槽坊、糕餅坊、磨坊、油坊等林林總總的攤鋪看,它曾經的熱鬧與繁華,非同尋常。
走在古老滄桑的街市和村落,你會發現原住民多為孔姓,伴隨陪同人員講解,謎團也悄然揭開。南宋時,宋元交戰,元軍統帥伯顏率大軍攻下金陵城,為震懾朝廷,大肆屠殺漢人。一時間,金陵城橫尸遍野。當時孔潼孫一家近十口人,最小的兒子孔文昱尚在襁褓之中,家人紛紛勸他趕緊回老家避難??墒?,孔潼孫看到全城百姓慘遭屠戮,不愿逃生,且做出一驚人的決定。次日,孔穿戴整齊,帶上孔子像到元軍大帳面見統帥。元軍統帥見一手無縛雞之力書生獨闖大營,不由心生敬佩。在孔冒死怒斥元軍暴行,舉孔子像授“崇德重道”的理念后,元軍統帥被打動。當即下令全軍禁止擄掠,不再濫殺無辜百姓。孔憑一己之力救了全城百姓的故事,成為千古佳話。
孔文昱成人后,游歷天下,在游子山下的漆橋鎮定居下來。700多年來,孔文昱后人在古鎮開枝散葉,繁衍生息,如今族人已接近三萬,漆橋也成為除山東曲阜之外最大的孔氏族人聚居地。而這里,每年會舉行一場隆重的成人禮,誦讀《孔氏家訓》,這也許正是這個家族經年不衰源遠流長的原因。
漆橋老街南面,橫跨河上的古木橋,迭經修葺。解放后于1953年,改建為三孔石拱橋。漆橋自漢朝以來,就是連接蘇南、皖南的交通要道,更是人們繁忙生活跨越艱辛跨越美好的回憶。隨著時代發展,漆橋商貿區也已從老街搬遷到雙牌石街市,老街作為古老村落被保護保留下來,現成為富有江南水鄉特色孔氏第一古村落,成為六朝古都南郊不可多得的一處旅游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