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身邊的老字號,就會想到百年老店濮家餛飩。濮家餛飩不僅是美食的傳遞者,更傳遞了一份舊日的情懷。
小時候,奶奶經常帶我和弟弟逛街:在十字路口的百貨商店里購點針頭線腦,在武家巷的路邊菜市場買些農家蔬菜,在東關樓旁邊的濮家餛飩鋪吃一碗餛飩。記憶中,濮家餛飩店是住家的門面,堂屋里擺了幾張小方桌,老板忙著加工細細的小刀面,搟著薄薄的餛飩皮,老板娘在一張四方的餛飩皮里挑進丁點兒肉沫,再用手一捏,熟練地包好一個個餛飩。門前有一個燒煤的大爐子,把餛飩倒進滾開水的鐵鍋里,煮上瞬間工夫,撈到碗里,加入茶壺里的調料,端上桌。我們細嚼慢咽地品著餛飩味道,最后連湯帶水喝個精光,兒時的畫面記憶猶新。
小學時,同學家和濮家是街坊鄰居。我有時去同學家玩,見過餛飩店砌新爐子的場景:四方的爐子外壁砌上一塊塊磚面,再往耐火土和好的泥巴里加進頭發,這樣搪出來的爐子內壁在燃燒過程中不易開裂。聽同學家長講過濮家良好的家風:早年間挑擔買賣的時候,接濟逃荒過路者一碗陽春面;寒冬下雪的日子里,收留困難求助的外鄉人臨時住宿;孩子在店里幫忙時有不符合衛生規范的行為,給予嚴肅的批評教育……“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濮道華夫婦的言傳身教,對子女們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因城市化建設,道路拓寬,餛飩店搬到了現在的文昌路,兩間門面環境整潔。在傳統餛飩、鍋貼和面條的基礎上,新增了10多個餛飩品種,免費提供自制的泡菜、蘿卜頭、雪里蕻等小菜。生意經營中,拾金不昧的故事時有發生:一位做生意的過路客,用餐后粗心落下一包現金,數小時后焦急萬分地找回來,失而復得的心情激動不已,一再表示要酬謝被婉言謝絕;記不清拾到過多少遺失店里的匯票、手機、皮夾和證件,收獲了多少聲“謝謝”……被人們傳為美談。
那一年,臺灣的叔叔嬸嬸春節后來江浦,酒席間聊起家鄉的小吃,我端著鋼精鍋去濮家下了碗餛飩。父親和叔叔頻頻舉杯共敘親情,大家一邊吃著母親攤的面餅,一邊吃著美滋美味的餛飩,不覺進入“春前臘后物華催,時伴兒曹把酒杯。蒸餅猶能十字裂,餛飩那得五般來”的意境。孩子一家住在城里,我們去時常會買幾份生的餛飩,用小瓶裝上調料一道帶過去,全家人品嘗過程中贊不絕口。
“一路打聽過來,終于找到了!”有次陪外地朋友吃餛飩,一位老先生欣喜地走進店里。攀談中了解到:他小的時候,父母被派來江浦幫助籌建五交化公司,寒暑假他會來住一些日子,父母常帶他來吃餛飩,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后來父母調回城里,他也去了外地工作定居。這次回來探望父母,借此機會來這邊參加同學聚會,起早過來尋找著吃碗餛飩。“還是小時候記憶里的味道!”他一邊品嘗著餛飩,一邊沉浸在過往的回憶中。
這些年來,不時有人找上門商量開分店,給出優厚的加盟條件,但濮家人不為利益所動。“資本進入,必然考慮獲取一定利潤。如果管理不到位,就會影響食品的質量。”劉佳的一番話,道出了濮家一直秉持的經營理念。聽他講起過往:1937年底,他的外舅公去南京買面粉再沒有回來,一直杳無音訊;2007年他大學畢業,順利找到了市里的工作,因為母親身體的原因,毅然辭職回來接班經營,“一份創業不易,需要一直堅守”,言簡意賅中透出堅定的信念。
濮家餛飩創始于1923年,從當初走街串巷的“扁擔餛飩”到今天,經歷了祖孫三代的發展過程,始終堅持傳統餛飩的特色,已被列為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口口相傳中,濮家餛飩已成為老百姓生活中喜愛的一道美食,江浦人家喻戶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