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時報訊 又是一年“雙11”,各類新興網購模式的出現讓消費者擁有了更多“清空”購物車的姿勢,然而,一些不法分子的詐騙手段也隨之不斷變化“升級”。南京警方根據近期接報的多起案件,梳理了幾類常見的騙局,各位網友務必牢記于心,多加防范。
騙局一:快件丟失雙倍賠付?當心!
案件回放:
“很抱歉,由于我們的快遞車在轉運過程中后門未關好,導致您的快件丟失,我司將對您進行賠付,請按照相關提示操作……”11月1日,來自南京的小于在網上下單了一箱食品,兩天后卻接到了這通自稱是快遞公司員工打來的電話,見對方能準確報出自己的快遞尾號,小于不疑有他,便添加了對方為微信好友辦理“賠付手續”。按照提示,小于掃描了對方發來的二維碼,隨即在彈出的界面依次輸入了身份證號、銀行卡卡號、密碼、手機號等信息,最后一步填寫手機驗證碼時,小于猶豫再三還是選擇了照填,此時,界面顯示驗證碼超時,意識到不對勁的小于瞬間驚醒,趕緊暫停了操作,向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淮海路派出所民警求助。由于終止及時,小于最終避免了一起財產損失。
民警介紹,這是典型的快遞賠付騙局。不法分子往往通過非法手段獲取消費者信息,假稱“快件丟失”或是“少寄了商品”主動要求賠付,待事主信以為真,不法分子便趁機對其進行誘騙。有些向受害人發送釣魚鏈接,竊取其個人賬戶信息,有些則以“手續費”等名義想辦法讓受害人先行轉賬。
類似的還有偽裝成客服進行詐騙,不法分子自稱網店客服,以“產品質量問題”等為由通知用戶辦理退款賠付手續,逐步引導其落入圈套。
警方提醒:
“雙11”期間,網店客服和快遞人員都是消費者會頻繁接觸到的群體,不法分子正是緊盯了這一環節,實施詐騙,網民們務必擦亮雙眼。
一是接到自稱快遞或網店客服打來的電話,聽到類似“雙倍賠付”等字眼得留心,涉及填寫個人賬戶信息或進行金錢交易時需聯系網店或快遞官方確認核實;
二是確要辦理賠付等手續,盡量在官方程序或平臺內進行操作,勿盲目添加陌生人微信私下交易,以免被坑。
騙局二:陌生平臺安全交易?當心!
案件回放:
日前,南京市民江先生在某直播平臺觀看直播時,發現一條彈幕顯示高價收購某平臺賬號,想到自己有閑置賬號,江先生便聯系了彈幕發送者,一番溝通后,對方表示愿意花2000元購買。
對方向江先生發來一個鏈接,稱是專門用于賬號交易的平臺,“走這個平臺對雙方資金和賬戶安全都有保障。”在對方的勸說下,江先生注冊了該平臺,并把自己的賬號掛上去出售。沒多久,平臺就顯示江先生的賬號已被買走,資金到賬。
江先生滿心歡喜準備提現,卻發現錢無法取出。與平臺“客服”聯系后,“客服”表示,是江先生誤操作導致資金被凍結,需要江先生轉賬2000元“解凍”。轉賬完畢,江先生卻發現平臺已無法登陸。江先生回頭質問“買家”,卻又被推送了另一款交易平臺,稱“這次肯定沒問題。”
雖然兩款平臺看上去大同小異,提現心切的江先生還是再次相信了對方。同樣一番操作之后,江先生再次卡在了提現這一步,并又聽信“客服”先后轉去了8000元的“解凍費”。直到對方以“未在平臺輸身份信息”為由,要求江先生再度轉賬時,江先生恍然大悟,慌忙向南京市公安局江寧分局報案。
民警表示,這個所謂“安全有保障”的第三方交易平臺,其實就是不法分子設下的圈套。不法分子在直播間發布廣告,誘導受害人來到該平臺進行交易,隨后平臺生成虛假的“賬號被拍下”“資金入賬”界面,讓受害人信以為真。此時,不法分子扮演的“客服”便利用受害人急于提現的心理,編造出“繳納押金”、“充值解凍”、“提現要交手續費”等各種理由,讓受害人支付相關費用,以騙取其錢財。
警方提醒:
涉及線上交易,總有不法分子想盡辦法從中分一杯羹。因此,面對陌生網友與陌生平臺,廣大網民切記捂好錢包、不要輕信。
一是在直播間或其他社交平臺遇到陌生賬號,要保持警惕,不要輕易透露自己的個人信息,更不要輕易進行金錢交易;
二是線上交易一定要通過正規的交易平臺,不可輕信他人提供的第三方交易網址、網站,并避免直接轉賬給對方;
騙局三:預售鏈接加倍優惠?當心!
“您好,點擊本店預售鏈接支付定金,付尾款時可翻倍抵用……”11月1日,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板倉派出所連續受理兩起案件,受害人皆稱因點擊了這條短信發來的預售鏈接,導致被騙。受害人王女士告訴民警,“最近很多商家都發了類似的預售短信,所以我沒多想就點開了。”見有翻倍抵用的優惠,王女士趕緊支付了一筆定金,誰知,在購物平臺內卻根本找不到這筆訂單。受害人張女士表示,點開短信里的鏈接后,自己的手機還自動向通訊錄里的朋友發送了這條附帶預售鏈接的短信。“好多朋友都說收到了我群發的這條短信,可是我沒有發過,我手機是不是中毒了?”經調查,民警發現兩人的手機均是智能手機,具備上網功能,接到的短信均含有鏈接內容,點擊鏈接之后,手機就出現了中毒現象。
民警介紹,不法分子通過即時通訊軟件或手機短信發送包含病毒的鏈接,以“預購”“限時購”“預先降價”等關鍵字冒充商家、混充其中,一旦用戶點開,便可能遭遇釣魚網站或是木馬攻擊,進而被竊取私密信息,導致被騙。此外,也有不法分子會在預購活動上動歪心思,騙取消費者的定金。
警方提醒:
“預售”成了這兩年“雙11”的關鍵詞,商家們通常會提前將新品預售信息發送給顧客,讓顧客先付“定金”,于是又有一批不法分子對此動起了腦筋。面對紛雜的信息,網民們還需加強辨別。
一是無論預售還是直接購買都應在正規交易平臺,不要隨便點開短信里的鏈接,不要輕易在跳轉頁面支付;
二是如果手機中毒并未被騙錢款,可以通過正規網站下載并安裝殺毒軟件,更新至最新病毒庫,對惡意軟件進行查殺,還可到當地正規手機售后服務網點重裝手機操作系統。一旦發生中毒被騙錢款的情況,應立即報警。
騙局四:網絡刷單輕松賺錢?當心!
案件回放:
10月11日上午,南京市公安局建鄴分局興隆派出所接到小穎報警,稱自己因刷單被騙數百萬。經詢問,9月,小穎在某社交平臺上收到名為張某的留言,稱正在招網絡兼職。想著剛好能掙點“零花”在網上買些近期要用的小物件,小穎隨即詢問是否有適合自己做的,很快得到張某肯定的回復。就這樣,小穎在張某的引導下注冊了某平臺,開始了“刷單”任務。
張某告訴小穎:只要點擊平臺上發布的任務,等自動跳轉到商品訂單頁面,選擇支付,就算完成了一單,后期會連本帶利返還。小穎嘗試著做了幾個金額小的,看到本金及傭金可正常返還、提現后,便信以為真,繼續“刷單”。然而,隨著金額越來越大,其本金和傭金卻遲遲不到賬。小穎向張某詢問,卻被其以各種理由搪塞,并哄騙其繼續做任務。國慶節過后,已經投入120萬余元的小穎越想越不對勁,遂報警求助。目前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民警介紹,刷單返利類詐騙雖然并非新興手段,但一直以來都是通訊網絡詐騙案件中的高發類型。在這類騙局中,不法分子會冒充電商,以提高店鋪銷售量、信譽度、好評度為由,找人刷單刷信譽。起初,不法分子可能會在小金額范圍內作出“連本帶利返還”的動作,以騙取受害者信任。但隨著受害者刷單金額越來越大,對方便會開始找理由拒絕返款,甚至誘導網友繼續“刷單”。
警方提醒:
網絡刷單等些看似傳統的詐騙套路,實際危害范圍卻很廣,可能還在持續坑害部分網民,甚至會變化成各種形式出現,網民們還需小心提防,不可懈怠。
一是網上尋找兼職,一定要警惕這種所謂“小投入、大回報”的兼職廣告,更不要輕信對方話術,先行墊付任何費用;
二是類似的騙局還有“視頻點贊返利”等形式,本質都是換湯不換藥,只是換了新“馬甲”的刷單陷阱,廣大網民切勿因貪圖小利,白費功夫一場。
(寧公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