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時報訊 “鄉村振興 法治同行”活動開展以來,無錫市司法行政系統加快建設鄉村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實施“鄉村振興 公共法律服務在行動”及“律師進網格”行動,強化鄉村法律服務供給,以法治之力賦能鄉村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全市創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13個,“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546個,有力推動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提質增效。
護鏈工程 打造鄉村產業現代美
“全市司法行政系統積極保障重點產業鏈供應鏈‘兩鏈’安全穩定,先后組織開展法律進企業、進商會、進鄉村活動,在精準了解產業實際需求的同時,不斷提供高效便利的公共法律服務,為全市產業平穩有序生產經營護航。”無錫市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謝海華表示。
位于江陰南閘街道的曙光村是經濟相對薄弱村,在開展“黨建+法律幫促+鄉村振興”行動中,市司法局為該村投資2.5萬元并新建4塊法治宣傳欄,并定期組織機關干部“下沉一線”破解發展難題,構建“黨建+鄉村法律服務”新格局。
與此同時,無錫市司法行政系統常態化推動“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法治惠民實事項目”“司法行政惠民實事項目”等各類實事項目,不斷為鄉村振興注入“法治動能”。
村民說事 構筑平安鄉村和諧美
“雖然土地只有7平方米,既然20年前村里已經作為宅基地劃給了張某,不論是否改造,劉某都應該歸還。”日前,在江陰市顧山鎮紅豆村“村民說事”會議室里,村民陳某第一個站起來,提出了關于劉某將占用的土地歸還給張某的建議。隨后,又有3位村民提出了建議。
這是江陰市司法局巧借“村民說事”機制解決糾紛的一個縮影——不再是調解員唱“獨角戲”,而是組織法律顧問、村干部、村民代表等力量,大家一起跳“集體舞”,合力同心,一致動作,有效化解矛盾糾紛。通過多年的努力,江陰市司法局將“村民說事”與調解工作有機對接融合,實現“聽說同步、解議合一、結辦并舉、訪評共處”,成功打造基層社會治理的“江陰樣本”。
一地一特 凸顯鄉村面貌個性美
將憲法、民法典、國家安全法、鄉村振興等內容,用圖片、文字的形式融入到50多塊展板中,創新推出紅色法治文化旅游路線,高標準建設紅色法治文化園,錫北鎮此舉受到市民普遍歡迎。
濱湖區司法局創新宣傳路徑,推動“法”“景”融合,打造“微普法”陣地。河埒社區建設“法治惠民小公園”,將法治元素融入logo墻、七彩步道、黨建陣地、健身廣場等每個角落,讓居民群眾在休閑、娛樂的同時,隨處都能學到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
下一步,無錫市司法行政系統將以基層民主法治建設實效為導向,積極推進鄉村“自治、法治、德治”有機融合,讓鄉村百姓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和溫度,持續推動基層民主法治建設高質量發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法治鄉村貢獻更多司法行政力量。
(張永明 陸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