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月華:用文學凝聚衛生領域的精神力量
“我以前沒有寫過詩,從那一次后我就喜歡上了!”2016年,原南京市衛計委組織學習“紅巖紅精神”,時任支部宣傳委員的吳月華,每走一處就要誦讀一首詩。也正是因為這次契機,讓她愛上了詩歌,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顒咏Y束后,她創作的第一首詩歌《使命》獲得了2016年南京市級機關慶祝建黨95周年主題征文二等獎。
“我喜歡在詩歌散文中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在衛健委工作期間,經常能學習到一些衛生工作中的好的經驗做法,看到基層醫務工作者以及患者的感人事跡,我會用筆記錄下來,去挖掘背后的故事,傳遞正能量。”談到文學創作,吳月華的眼睛里閃爍著別樣的光芒,臉上洋溢著掩飾不住的喜愛。
單純的詩人身份并不能概括吳月華。她做了一輩子醫務工作者,先是在部隊做護士,然后轉業到地方繼續做醫務工作。現如今,她是南京市衛健委的二級調研員,創作和發表了數百篇詩歌、散文以及紀實文學等作品,也曾填詞創作《我們是志愿者》《故鄉情》等歌曲。
她曾用一篇近6000字的文章,記錄了金陵刻經第六代傳承人馬萌青從一個失聰少年,成長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雕刻技藝的繼承人的人生道路,也讓“金陵刻經印刷技藝”這項南京的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再次走進了讀者的世界,被更多人所認知。吳月華告訴記者,失聰和語言表達的缺陷,讓馬萌青的學徒之路極為坎坷,口傳心授成為一道難題,但馬萌青堅持了下來:學徒時,心在老師的手上,記下每一個雕刻的手法、刀訣,在心里反復琢磨;出師了,心在自己的手上,備版、寫樣、上樣、涂油、刻版、發刀、挑刀、打空、打樣、修版,日復一日的訓練,反而讓他更加純粹專注。
“在采訪過程中,我看到了他身上的許多閃光點。當年和馬萌青一起學藝的幾位徒弟,因為嫌刻經收入低且枯燥乏味,早已紛紛離去,只有馬師傅四十年如一日地在他無聲的世界里,享受雕版刻經的樂趣。馬萌青的雙手長滿了老繭,我發現他的左手無名指和小拇指一樣長短。他告訴我,十多年前在補一塊老版時不小心削去一截手指。如果不握著刻刀,那看起來可能是一只廢手,可是一旦握上了刻刀,那只手就成了天底下最靈巧、最完美的手?!眳窃氯A說道,這就是非遺繼承人的力量,匠人的登峰造極,在心,在自己。
“最初的停留可能只是/生存的需要/最初的觸摸可能只是/樸素的同情/但,走著走著相互依存的生命溫度/構筑起了一條/美好的理想之路?!睆氖滦l生工作的這些年,鄉村醫生幾十年如一日為民服務的精神令吳月華深感敬佩,她曾在詩歌散文中多次寫到鄉村醫生。“在平時走基層的工作中,我發現有不少醫生扎根鄉村,他們經常背著出診箱上門問診看病,不求高薪富足、有所回報,只為守護村民們的健康。這也許就是‘醫者仁心’最好的詮釋?!眳窃氯A告訴記者。她的紀實文學《鄉村醫生》入選2019年“中國作家協會定點深入生活項目”。
“一封封請戰書/飽含著義不容辭的擔當/一句句誓師令/回蕩在出征戰場的天空/時刻準備,全力以赴/奔向沒有硝煙的陣地……”在《逆行的白衣戰士》一詩中,吳月華記錄了白衣天使們在疫情中無私奉獻的動人故事。今年疫情期間,吳月華共創作了百余篇詩歌、散文以及紀實文學,展現了疫情防控期間基層衛生工作者和志愿者的點點滴滴。
閑暇之余,吳月華喜歡手捧一本書,靜靜在書海中吸取營養?!案褂性姇鴼庾匀A,只有擁有一顆永遠學習的心,才能真正體會‘海納百川’的智慧,才能創作出優秀的文學作品?!彼χf道。
江南時報全媒體記者 康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