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時報訊 由《書法報》《書法》雜志等多家媒體主辦的2019年度中國書法“風云榜”頒獎儀式發布:著名文化學者、書法大家言恭達先生繼當選2016年度中國書法風云榜“書法公益人物”之后,再獲2019年度中國書法風云榜“書法公益人物”稱號。
作為書法界熱心參與公益事業的楷模人物,言恭達先生自2008年為汶川地震賑災捐款后,對公益事業便一發不可收。從義務題寫牌匾到捐贈書法長卷,從汶川地震賑災捐款到南京抗疫百萬義捐,從資助出版《當代書法論叢》到支持歷屆“米芾杯”國際青少年書法大賽,從建立東南大學言恭達教育基金到中國友好和平發展基金會言恭達國際文化藝術交流基金,以及南京言恭達慈善基金、江蘇省言恭達文化基金會等,通過出售個人藝術作品向社會捐款,尤其是對文化教育事業進行資助。可以說,言恭達先生獲此殊榮是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從被授予“愛心形象大使”到榮獲中國書法風云榜“書法公益人物”稱號,面對這些光環,言恭達先生謙遜而真誠地說:“時代造就和推出了我們這批書畫家,我們在有能力時,沒有任何理由不去回饋時代、回饋社會。”“藝術家能留給社會、留給歷史的是他的作品與口碑。這些慈善之事我愿意扎扎實實去做,并不是想顯示什么,不必宣傳得那么高。”他這么說既非故作謙虛,也非唱高調,不是坐而論道而是行而踐道,他早已把行善之舉看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把公益事業當作一種習慣。多年來,言恭達先生和家人本于善心,施所善舉,不求聞達,執著于公益事業,他以踐行“行善是一種社會責任、一種民族擔當”為己任,形成了他追求人生的大格局——通過公益事業的實踐來修塑自己的靈魂。
公益慈善于言恭達先生來說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情懷。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無數醫護人員挺身而出,用生命守護生命,給人以心靈震撼。言恭達先生也時刻心系疫情防控一線,在抗疫物資最緊缺的時候,他向南京市慈善總會定向捐贈江蘇省人民醫院、江蘇省中醫院100萬元人民幣,用于疫情防控、購買防護服等,極大鼓舞了抗疫一線醫護人員的士氣與斗志。同時,其筆端也凝聚著濃得化不開的愛,先后創作自作詞《滿江紅·白衣天使出征》大草書法長卷、節錄孫思邈《大醫精誠》隸書長卷并分別捐贈給上述兩家醫院,以此表達一個藝術家對生命的敬畏。在致敬白衣戰士的同時,也書寫了自己的家國情懷,記錄了時代風韻,抒寫了大愛情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言恭達先生深情地說:“是人民養活了藝術家,是時代推出和造就了當今我們這批書畫家,我們和老師前輩們相比實在太幸福了。所以我們今天沒有任何理由不回報社會,感恩時代!”
公益慈善行為也是藝術家深入社會、扎根民間、關愛大眾、奉獻愛心的表現,這本是正常事、平常事,卻被當下一些人做成了特殊事。有人參加“送文化下鄉”的筆會活動,現場為老百姓寫了幾幅字,就趕緊對外宣稱說是捐贈了價值成千上萬的作品。先不說作品價值幾何、是如何計算出來的,這所謂的作品若是變不了現,就是一張紙而已,對于那些真需要幫扶的對象來說又、有何意義呢?而言恭達先生的捐贈往往都是先捐款、再捐物,捐出去的都是真金白銀,可謂真正的“硬核”。還有一些人視公益事業為兒戲,“偽慈善”“假捐贈”的事件屢被曝光,這樣的行為讓“愛心”被消費、“捐款”變玩笑,這絕不僅僅是“作秀”,而是對慈善行為的褻瀆,消耗著人們的愛心和信任,哪里還談得上家國情懷?連最起碼的做人良知和社會公德都喪失了。由此想起言恭達先生的慈善觀:“慈善是低調的,只有低調才能保證慈善行為的純粹性;再者,慈善是平等的,要考慮到被救助者的自尊,因此,慈善不是施舍,它是一種以大愛的精神去營造當今社會人人平等的和諧氛圍。”
嚴復曾說:“知為善之所以利己,而去惡且不止于利人。”他認為善不只是利他人,也可以合理的利己。言恭達先生做慈善,利了他人也“利”了自己,他說:“慈善是自我生命的需求,是每個人心中自然流露的愛泉,因此,它是自覺的、快樂的。”他又進一步闡釋:“藝術家只有通過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實踐與公益慈善行為,才能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境界,凈化自己的靈魂,完善自己作品中所透析的時代人文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獻國家。”縱觀言恭達先生的公益行為及其對慈善事業的認識,“行善是一種社會責任,一種民族擔當”,正是對這段話的最好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