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今天是南大百廿周年紀念日。校慶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南京大學留學歸國青年學者回信,勉勵他們大力弘揚留學報國的光榮傳統,以報效國家、服務人民為自覺追求,在堅持立德樹人、推動科技自立自強上再創佳績,在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上爭做表率。我是南大的“后來者”,120周年之際即將入學的研究生,總書記的回信讓全體南大學子、全體南大校友都倍受鼓舞、倍感振奮,作為一名選調“萌新”的我更是深受教育,思考良多。
一個人的知識積累、能力本領只有在報效國家、服務人民時方能顯現出價值,只有在具體實踐中與困難搏斗、奉獻自我時才能得到檢驗,否則就會生活在“真空狀態”下,困在孤芳自賞的“象牙塔”里。這是我在基層鍛煉一年來的一個深刻認識。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去年今日,我還是一名在校學生,那時的我仍不知道未來我具體要做什么,我要為了什么樣的事業而奮斗,雖然也懂得“知行合一”的道理,但總覺得學習與實踐之間隔著看不見的鴻溝,是近一年來的基層工作經歷幫助我慢慢填平了這道溝。從書本到實踐,從校園到基層,我也經歷了從“不適期”到“適應期”的轉變。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發現以往感覺“小菜一碟”的事情真要自己來完成總搞得手忙腳亂,不是漏了這個,就是錯了那個,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麻煩,真是“事非經過不知難”!我也逐漸發現學習能力、知識儲備、理論基礎并不會自然而然地轉變成處理問題、應對挑戰、化解矛盾的能力,想要真正鍛煉自己,快速成熟起來,一定要丟掉“學生思維”“學生架子”,不能一有困難就退縮、一遇矛盾就上交、一看重擔就回避,而要積極主動把實踐鍛煉作為洗禮、補課、充電的機會,敢于在艱苦環境中磨煉意志、鍛煉品質、砥礪作風、積累經驗,這才是新時代選調生、新時代“南大人”應該有的樣子。
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南京大學留學歸國的青年學者在信中說要以李四光、程開甲等老一輩科學家為榜樣,在海外學成后回國投身科教事業,在各自崗位上努力報效祖國、服務人民。這何嘗不是我選擇成為一名選調生的初心呢?當初選擇報考家鄉的選調生,就是希望能夠為家鄉的建設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積蓄了十幾年的能量。很多人都有學成歸來、榮歸故里、造福一方的想象,但是想象變成現實要經過漫長的沉淀,這個過程有時是單調重復、枯燥難耐的,有時是困難重重、荊棘叢生的,因此非意志堅定者不能為也。古人云:“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當真正要為了一項事業奉獻青春、流血流汗的時候,還能不能堅守自己的初心,能不能昂首挺胸的承擔起自己的使命,這是檢驗一名選調生、一名干部是否堪當重任的“試金石”。我希望未來的自己無論走多遠,都不要忘記為什么出發、從哪里出發,因為復興強國、為民服務是終生的使命與諾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之所以會選擇報考研究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具體的工作中遇到了相關的知識需求,這是我第一次在實踐中發現并確定自己的學習方向。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廣泛涉獵固然能夠開拓視野、增長見識,但是真正的能人往往精于一業、深耕一域,根據實際需要練就過硬本領、成為行家里手,而不是“無頭蒼蠅”、淺嘗輒止。只有當我們對于一項知識的渴求是基于行動的切實需要時,才能充分激發出自身如饑似渴的求知欲。我在鄉鎮工作中發現,基層的新聞宣傳、信息公開、政務服務、輿情檢測、文字寫作、縣級融媒體建設等工作,都繞不開新聞與傳播的相關知識,因此我選擇報考了新聞與傳播專業,來彌補能力短板和經驗盲區,繼續完善知識結構,擴充能力倉庫。需要什么學什么,學了什么就用好什么,這是我對于自己處理好學習與實踐之間關系的要求。未來學習的幾年,我會根據在基層繼續工作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找到學習的方向,并將學習到的知識與技能轉化為在基層服務的能力。如果將來我又遇到了新任務、新挑戰,我會毫不猶豫地開啟新的學習之途,做到終生學習、終生奮斗。
南大您好。祝您生日快樂!
(作者梁一,系2021屆江蘇省委選調生,泗洪縣石集鄉石集居黨委副書記、石集鄉人民政府黨政辦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