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古今中外的繪畫史,為什么世界上許多區域的古老文明不能延續,不能青春永駐?例如,古埃及文明因亞歷山大占領而無法延伸;古羅馬文明由于蠻族南侵而中斷;古印度文明因亞利安人而被摧毀。唯獨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盡管歷史上許多朝代都持門戶開放政策或遭異族入侵而更換政權,卻從來沒有被域外文明所替代而洋化和殖民化。就中國工筆畫而言,它源遠流長,根深葉茂,在世界美術文化中,是成熟最早的一個畫種,歷經數千年滄桑變化始終以自己獨特的民族風貌,屹立于世界美術文化之林,成為東方美術體系的杰出代表。這不能不為人類文化史家和美術史論家關注和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曾景祥教授的近著《工筆畫技法理論研究》一書,雖然沒有正面地論證和闡述這一現象,但對中國工筆畫這一古老畫種藝術生命繁衍滋生基因和運行變化的元素載體進行了較為深刻地剖析和研究。
時下許多關于工筆畫技法的書往往局限于單純技法模式和狹隘經驗論的直觀感性評述。如何突破這種現狀,建立起具有理性精神、時代特色、民族氣派、風格多樣化的中國工筆畫的教學體系,創立能揭示工筆畫發展規律,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和獨立學科價值的中國工筆畫學,是我國美術事業發展亟待完成的迫切任務,也是從事工筆畫教學和研究者的共同努力的方向。我認為,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由曾景祥教授所著的《工筆畫技法理論研究》一書,已朝著這個方向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本書在著述方法上有一個明顯的特色,就是超脫了個人實踐經驗的狹小天地,不就技法而言技法,把技法擺在文化和審美的高度加以論述,擺在藝術生命精神載體的高度加以闡述,這明顯地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古代畫學中將畫史、畫論、畫品和畫法融為一體的優秀傳統,同時又運用了學術界常用的分析學、比較學的治學方法,使其內容豐富,縱橫千古,它以中國工筆畫的特征為核心向多角、多維、多向、多元、多層、全方位放射和交織穿透。從各個層面上進行分析和評述。
中國工筆畫技法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是中國人經過漫長的實踐活動發明創造的。正如清代畫家石濤所提出“法自我立”的觀點。無論是人物畫十八描,山水、花鳥的皴、擦、點、染和勾勒、著色技法等等,都是兩千多年來,無數畫家觀察物象,表象物象的經驗積累,也是藝術家心路歷程中的智慧結晶。本書以豐富的史料揭示了工筆畫的演化過程,從中找出帶有規律性的特征,這些特征乃是中國工筆畫繁衍派生,生生不息的生命基因。它有著極大的包容性和吐故納新的吞吐能力。從古到今,中國工筆畫受過幾次外來文化的沖擊,而不被異化,相反呈現出豐富的表現技法和多姿多彩的風貌。第一次從東漢末年至中唐,印度犍陀羅藝術的影響,中國工筆畫大膽地吸收了色彩暈染的凹凸畫法;第二次明清之際隨著西方傳教士帶來的油畫圣像的影響下所出現的寫實技巧;第三次“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改造中國畫的影響下,形成中國工筆畫納入更廣泛的焦點透視、造型寫實技巧;第四次改革開放以來又溶進了現代平面構成和色彩構成的因素。這才使中國工筆畫由古典形態演化為現代形態。但中國工筆畫賴以延生而穩定的基因并沒有改變。本書第一編緒論中,工筆畫的藝術特點是本書中的精彩章節,作者在綜述了許多年來從事工筆畫創作和教學經驗,對古今工筆畫的各種形態的探索研究中,尋找出相對穩定的生命基因。這些基因是:一、以線立骨,二、以工寫意,三、程式化的表現手段,四、裝飾性的畫面效果,五、表現技法包容性大。這些歸納頗有見地。過去一些教科書,往往把中國工筆畫的特征之一說成是以線造型。“以線立骨”與“以線造型”雖一字之差,卻道出中國工筆畫的美學精神。康熙乾隆年間,郎世寧、王致成等一批西洋畫家均以線造型畫人畫馬,透視解剖極為準確和逼真,但無骨氣,得不到清代畫家的贊賞。唐代張彥遠說:“夫像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宋代郭若虛說“凡畫,氣韻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筆”。所以作者把用線的功能歸納有三個方面;第一造像功能。第二表情功能。第三審美功能。作為以線立骨的闡釋是恰如其分的。
長久以來,人們把水墨畫稱為寫意,而把工筆與寫意對立起來,這是概念的錯誤。工筆重彩和水墨畫是屬于畫種概念,寫實與寫意乃美學概念,寫意是中國繪畫的共同特征,也是中國工筆畫的精神基因。所謂意,乃指藝術主體的精神氣質、心志、情趣、心緒、精力、激情等這是其一;其二是畫家在章法、筆法、賦彩法中表現出來的修養意識。工筆畫以寫意為核心與程式化的表現手段、裝飾性的畫面效果、以線立骨,相互融合成為有機的整體。
程式化是中國傳統藝術的表現法則之一,中國工筆畫也不例外,“從立意、布局到用筆、用線、敷色、收拾都有一整套規范化、程式化的表現手段”,“無論是審美情趣決定造型也好,用不同的線型表現不同對象也好,還是用比、喻、興、借的藝術手法也好,無不帶有強烈的程式化傾向”,作者正確闡釋:“由于中國畫畫家持有根深蒂固的‘寫意’觀,因此,在立意上不拘泥于惟妙惟肖地再現客觀對象,而是淋漓盡致地表現主觀感情和意愿,因而在取材和形象塑造上,大膽地進行概括、提煉與夸張。”經過千錘百煉所形成的一種藝術語言,它具有規范的、強烈的形式美,為觀眾所感悟,所喜愛,也便于傳承。當然,工筆畫的創新必然導致程式的更新。
在談到裝飾性的畫面效果一節中,作者以比較的方法說:“藝術作品,客觀的成分越多,寫實性越強,越接近自然。相反,主觀的成分越多,則寫意性越強,裝飾性越強,離客觀真實越遠。”這些較為精辟的見解,都已大大超過了一般工筆畫原理,升華到了美學的層次。
“表現技法包容性大”,作為中國工筆畫的一個藝術特點來談,過去還從來沒有過,這是非常膽大、獨特而在理的。更為可喜的是,著者在分析了工筆畫表現技法的包容性之后指出:“觀念上的開放性、材料上的多樣性和技法上的包容性使得工筆畫充滿生機與活力”。這不僅是對工筆畫表現技法的理性總結與客觀評價,同時也為工筆畫的發展指出了廣闊的前景,很具啟發性,催人奮進。
《工筆畫技法理論研究》一書,已建構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工筆畫技法理論體系,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是一部知識含量大,科學性、學術性較強的論著,從橫向上注意了知識的廣度,從縱向上發掘知識應有的深度,以藝術特征為核心輻射各個章節,結構嚴謹。在編排體系上即注意各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遞進發展關系和知識的內在聯系,又使之獨立成篇,章節分明,便于閱讀。全書含緒論在內共為三編十章二十一節,系統地研究了工筆畫的一般概念、藝術特征、發展概況、工具材料、用筆用墨用線著色、以及人物、花鳥的白描、淡彩、重彩等各種形式與技法,同時對工筆人物畫及花鳥畫的創作進行了專門的論述。因此,該書既是一部完整的技法理論專著,又可作為大專院校美術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工筆畫愛好者的自學讀本。
作者曾景祥教授為湖南師大美術系20世紀70年代的畢業生,曾任湘潭師范學院美術系主任,現任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株洲工學院包裝設計藝術學院榮譽院長、中國書畫與現代設計研究所所長。長期以來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和行政領導工作,在工作之余潛心創作和著述,是頗有成就的美術家和美術教育家。擅長于水彩畫和中國畫。為人謙厚樸實,淡泊名利,心態寧靜,勤奮努力。善于把自己的精力、心血、情感、體悟、學識凝聚成一點,攻其所好,創造出自己的精品力作。他崇尚“包前孕后”的藝術繁衍生態學,尊重傳統技法,從中探尋其內在規律性,都有理可循,有法可依。“求變化于法度之中”,“從有法到無法”。藝術家想要達到“無法”的自由境界,不經過“有法”的嚴格修養、訓練是不可能的,所以掌握一定的技法,是體現創作意圖,表達思想感情的先決條件。《工筆畫技法理論研究》一書的出版,我想一定會取得良好的社會反響。
藝術家簡介
曾景祥,漢族,1949年3月生于湖南桃江,1973年畢業于湖南師范學院藝術系美術專業。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湖南省美術家協會第六、七、八屆理事,湘潭市文聯榮譽委員,湘潭市美術家協會榮譽主席;歷任湘潭師范學院美術系主任,株洲工學院藝術分院榮譽院長,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曾受聘擔任長沙大學雙聘教授,湖南工業大學特聘教授。擅長工筆畫、寫意花鳥畫與水彩畫,熱愛古典詩詞,熱心理論探討。其作品曾多次入選全國性大型展覽,并有部分獲獎,還有不少作品被國內外相關機構及個人收藏。
發表專業論文30篇,詩詞200余首,在人民美術、高等教育、榮寶齋、天津楊柳青、天津人民美術等12家出版社出版畫冊、專著、教材23部,完成一項國家級和六項省部級社科項目的研究工作。2015年6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曾景祥工筆花鳥畫展》。2016年12月由湖南省教育廳、湖南省文化廳、湖南省文聯、湖南省美術家協會、湖南工業大學及湖南科技大學聯合主辦《山花浪漫時.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曽景祥花鳥畫展》。2018年4月在家鄉益陽桃江縣舉辦了“扶貧助學·曾景祥花鳥畫專場義拍會”,40幅寫意花鳥畫作品共拍得善款374萬元,全部捐贈給桃江縣教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