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持續推動文化強省建設實現新躍升,文化創新創造成為新優勢,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得到新提升。
2012年到2021年,全省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從2330億元增加到5813.6億元,連續多年穩居全國第二。今年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5957.6億元,同比增長3.5%,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2個百分點。
十年來,江蘇著力推進文化強省建設,把目標內涵由“三強兩高”拓展為“三強三高”、發展要求由“邁上新臺階”提升到“高質量走在前列”,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先行區”目標任務,有力推動全省文化建設守正創新、與時俱進,為全省上下扛起新使命、譜寫新篇章提供了強大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
常州市青果巷
在我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先行區大局中,文化產業逐步成為重要支點。在省促進文化產業競爭力提升行動計劃及“三軸一圈”空間布局的引領下,我省文化產業發展迎來戰略機遇期,與此同時,市場主體快速增長、新型業態勢能充足、區域發展更加協調,文化產業發展煥發出新氣象、新生機,未來充滿空間和想象力。縱橫十年,既富“品位”又富“口袋”,江蘇文化產業建設交出亮麗“答卷”。
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支柱”已見雛形
十年來,江蘇文化產業增加值“勢如破竹”(見圖1),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2011年的3.69%提升至2021年的5.00%,年均提升0.13個百分點,大幅領先GDP增速,成為拉動全省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及占GDP比重 (省統計局制表)
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的發展,是領頭羊,跑出了文化產業發展加速度。從2013年開展文化產業單位認定以來,全省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數快速增長。法人單位數從2013年的9.5萬個增長到2021年的超20萬個,其中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法人單位數從2014年的6434個增長至2021年的9757個。2021年,文化產業法人單位營業收入達18257.7億元,同比增長18.9%;其中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3092.8億元,同比增長16.7%。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江蘇廣電集團、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廣電網絡集團等骨干型文化企業,對全省文化產業發展起到重要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使江蘇文化企業實現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整合,社會資本大規模進入,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據統計,在9757個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法人單位中,小微型企業達8335個,占比85.4%,是我省文化企業的主力軍。
十年間,文化產業對就業人口的吸納作用不斷顯現。2021年,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總數為237.6萬人,占同期全省就業人口總數的4.9%;其中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從業人員數為111.8萬人。文化產業總量的快速壯大和文化企業規模的提升,共同促進了文化產業穩就業“蓄水池”功能。
十年間,文化產業供給日益豐富,激發消費潛力顯著提升。《2021—2022年度江蘇文旅消費白皮書》顯示,2021年江蘇實現旅游消費總額3871.5億元,較2019年恢復度為86.27%,旅游市場收入恢復近九成,態勢良好。2021年常州青果巷文旅消費集聚區接待總量超800萬人次,夜間游客數量超440萬人次,營業收入超14億元,成為江蘇文旅消費復蘇的一個縮影。作為江蘇博物館的典型,蘇州博物館文創品的零售額自2016年至2019年間,實現了連續多年實現50%以上增幅,2021全年實現文創產品銷售額4305.89萬元,再創新高。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李川在第四屆大運河城市文旅消費論壇上表示,江蘇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文化和旅游消費的政策措施,推出鄉村旅游節、非遺購物節,“水韻江蘇·有你會更美”文旅消費季等活動。這一系列促進文旅消費的“組合拳”,推動了全省文旅消費提質擴容,有效提升了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
融合創新引領文產新發展
這十年,創新已成為我省文化產業發展的內驅動力。江蘇文化產業類別豐富多彩,創新引領層出不窮,傳統文化產業以文化為源,在當下煥發新生活力“飛入尋常百姓家”;新型文化產業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全產業鏈全面革新的大戲已經“開幕”;“文化+”與制造業、建筑業等行業的深度融合,已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新引擎。
傳統文化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在文化加持下,整體發展一片欣欣向榮。蘇州園林新名片——沉浸式昆曲《浮生六記》,讓現場觀眾通過對暗號、古文對白與演出人員互動,見證一段真摯動人的愛情故事。蘇州博物館用480年前吳中才子文徵明親手種植的文藤種子,打造出“活著”的系列文創產品,風靡一時;中國昆曲博物館聯合“Rolife 若來”推出聯名手辦“游園驚夢”……九龍口旅游度假區以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誠信”為理念核心,“原生態、慢生活、深體驗”為發展定位,用淮劇、雜技等眾多獨特元素加持,打造出“戲在村里,村在戲里”的文旅融合“新潮流”。愛濤文化集團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電商,打造線上線下“一品牌多平臺”方式經營文物藝術品。
蘇州園林新名片——沉浸式昆曲《浮生六記》
數字技術正不斷孕育文化產業新業態,引領作用不斷提升。南京網覺軟件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游戲發行商之一,已助力150多款精品游戲落地至100多個國家和市場,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旗下一款產品可以精準感知APP的打開率、使用時間、用戶付費意愿等數據,從而優化下一步的廣告投放和產品升級,最終實現商業化運營的閉環。南京元宇宙產業的標桿領軍企業硅基智能打造的眾多虛擬數字人,該公司政府關系中心總經理陳俐伶告訴記者,“截至目前,硅基智能已創造100多萬‘數字勞動力’,服務于咨詢、娛樂、教育、醫療、旅游、政務、交通等40多個行業4萬多家企事業機構,到2025年,預計將為全球輸出1億‘硅基勞動力’。”原力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金陵圖數字藝術展”,則帶領游客們走進清代宮廷畫師馮寧筆下的風俗畫長卷《金陵圖》,體驗宋代金陵生活。
跨界融合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趨勢。徐工集團有“世界第一吊”之稱的XGC88000履帶式起重機是其設計團隊歷時4年鑄就的成果,更是江蘇文化產業的經典案例。連云港市緊抓東海水晶工藝品、跨境電商、數字直播、主題服飾等特色文化產業,創新出臺《連云港市文化改革發展高質量監測統計實施方案》,率先建成涵蓋6大類文化建設項目30個監測指標的文化改革發展高質量監測統計體系,帶動創業熱潮涌現,相關產業形成鏈式發展模式,富民效應明顯。藍海彤翔擁有國內最大的數字內容技術云平臺藍海創意云,并在平臺上搭建超算、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提供數字內容深度服務。網絡技術的發展,更是讓網絡安全成為了全社會發展要共同面對的議題,賽寧網安構建數字化靶場通用私有云底層,形成“一云六系”架構,保證用戶信息數據安全。連續舉辦8屆的“紫金獎”文創大賽獲獎作品落地轉化,受到觀眾和市場的雙重歡迎,“紫金文化創意英才”為我省文化創意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源頭活水。統計顯示,2021年,文化核心領域企業營業收入5248.6億元,其中,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服務兩大行業占全部文化核心領域企業營業收入的67.3%,凸顯了優勢行業的主導地位。
高起點高標準迎接新挑戰
文化產業是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也是國家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體現。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指出要“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完善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的文化經濟政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其中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文化產業體系”被提及兩次,分別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和“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這不僅為‘十四五’時期我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指出了新方向,也是將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納入了‘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新框架,進一步凸顯文化產業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的重要地位。”南京大學長三角文化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顧江等學者在《“十四五”時期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邏輯框架與戰略路徑》一文中這樣評價。
十年來,我省文化產業進一步高質量發展,樹立了高標準,提出了高要求,整體發展也迎來全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根據省委宣傳部等13個部門印發的《關于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十四五”期間,我省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力爭達到6%,成為全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今年4月20日召開的全省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大會,確立了“兩中心三高地”戰略愿景,打造文化科技融合中心和文化創意設計中心,建設有競爭力的內容生產高地、文化裝備制造高地、文旅融合發展高地。會上,“1+4”政策文件集合亮相,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勾勒清晰路徑——
出臺促進文化產業競爭力提升行動計劃(2022-2025年),讓文化產業現代化發展有了“指南針”;打造世界級運河文化遺產旅游廊道,讓“千年運河·水韻江蘇”文旅品牌享譽海內外;建設揚子江創意城市群,加速構建全球領先的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新支點、創意經濟示范應用新高地;長三角文化產業一體化發展的推動,讓區域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健全現有市場體系,顯著提升發展能級;推動沿海特色文化產業集聚發展,成為江蘇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增長極。
文化因產業賦能欣欣向榮,產業因文化引領方興未艾。在黨的二十大召開之際,面對新的使命和機遇,江蘇文化產業將從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強富美高”新江蘇宏偉藍圖中汲取精神偉力,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奮力續寫新時代江蘇文化產業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