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日報》在南京創(chuàng)刊,組織上分配我到副刊室工作。
正值駐軍文工團向南京人民獻演歌劇《白毛女》——解放區(qū)經(jīng)典性作品首度在南京亮相,副刊室就以此為重點組稿、編稿。正當我的目光集中在工農(nóng)兵身上的時候,一天,社長石西民來到副刊室,和在場同志一一點首、簡敘。當來到我桌前,先問我正忙些什么,我簡要回答后,他說:“聽說你和知識界曾有些來往,解放后,他們怎么樣?對我們報紙有什么反應(yīng)?約他們寫過稿子嗎?”
問題十分突然,我一時語塞。事實上,從4月24日紅旗插上總統(tǒng)府以后,我不曾接觸過一位知識界人士,當然更談不上約稿了。
石西民同志大約估計到我答復不上來的原因,十分和藹地說:“沒去約過稿吧,這不怪你們,我們還沒來得及布置呢。工農(nóng)兵當然要十分重視,可是知識界千萬不能忘記。南京知識界有許多黨的好朋友,為黨做過大量工作。在重慶時,我與他們來往很多。黨的事業(yè)不能沒有他們,黨報不能沒有他們的聲音?,F(xiàn)在報紙在南京出版了。要團結(jié)他們在黨和黨報周圍。……‘七一’快到了,要約他們寫紀念文章。”接著,西民同志給我排了一串名單,要我記下?,F(xiàn)在能想起的有潘菽、梁希、趙九章、劉開榮、干鐸……這次談話以后,我按名單一一拜訪,約寫紀念黨的二十八周年生日的文章,并陸續(xù)發(fā)表。這是《新華日報》首次比較集中地發(fā)表全國知名人士文章。
《新華日報》在南京創(chuàng)刊初期,邵平同志對外約稿的介紹信,現(xiàn)存于新華日報報史館
這是我參加黨報工作以后,社領(lǐng)導第一次向我親自布置任務(wù)。這個布置不僅僅提出任務(wù),而首先是著力提高下級的認識。西民同志一番談話,讓我懂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可以忘記知識界,眼睛頓時一亮。以后在較長時期,不論在編輯崗位還是外出采訪,凡遇領(lǐng)導部署全盤報道任務(wù)時,我都能從多角度作出考慮。
在新聞、出版工作中,我常年同通訊員、作者頻繁往來,密切合作,留下不少美好、愉快的回憶。而這些往來、合作所以能產(chǎn)生美好、愉快的回憶,無不可以追溯到石西民社長給我上的讓我受益終身的第一課。
作者簡介:邵平,筆名燕平等。浙江蕭山人。中共黨員。1949年參加工作,歷任《解放新聞》記者,《新華日報》編輯、記者,江蘇人民出版社編輯,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副總編輯,編審。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理事,江蘇省出版工作者協(xié)會常務(wù)理事,中國少年兒童報刊工作者協(xié)會名譽理事。1945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任大型少年文學叢書《未來》執(zhí)行主編和首席編輯15年。另著有文學評論集《滿天星》(合作),專著《圖書編輯學概論》(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