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養熙園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我們和江西的各位書道好友雅聚于長江之濱,舉行江左江右書法交流、展覽,緣于我們對書法的摯愛深情,以書法為媒介,以長江為紐帶,無論左右,無問西東。
用江左江右來劃定兩省書家范圍固然不夠精準,但是展覽會讓我們多一些對魏晉風流的追憶。從歷史文化意義上講,江左江右的地域范圍更為寬泛,通常來說,江左還包括浙江、安徽的部分地域。江右的主體在江西,有的學者還認為涵蓋了湖北、湖南、安徽的局部地區。從地域環境來看,江左多水,江右多山。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地域書風就是不同地域書家審美風格存在的標識。因此,我們今天齊聚長江之濱來觀照這場展覽,就有著非常的意義。
我個人認為:江蘇多水,書風更多“逸氣”。江西多山,作品“骨氣”更甚。總體而言,我們江蘇的書家作品更多傳統范式,極為注重對傳統的繼承,從每件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書家們清晰的師法古代經典碑帖的底色。他們的作品中更重一種“韻味”,這是一種“形”而上的精神。所以我省一直在致力于“水韻江蘇”品牌的打造,可見江蘇的文化中具有鮮明的水之氤氳、水之逸格。江左風流,可以說是魏晉齊梁文化的標識,王獻之書法的“逸氣”在于他所倡導的“草縱”的寫法,具有流而通暢、放而生奇的特征。現代書法家的典型人物就是林散之,他汲取了黃賓虹“五筆七墨”之法,創變新格,水墨淋漓。可以說,江蘇書家的書風中都暗藏著這種文化的密碼。
應該說,江西書家我也是非常熟悉的。我經常在各類展覽、評審中見到他們的身影,在座的歐陽荷庚、曹端陽的作品還被我提名獲獎過。江西書家的作品,我也是非常欣賞的。當然,江西與江蘇書風還是具有明顯的不同,這種不同不僅在于字形結構表層,更在于書家們對審美精神追求的差異。我覺得江西書法更關注時代審美特征,他們的作品更具創造活力,更有“味道”。他們的作品中呈現出更多的現代圖式,視覺沖擊力強,給人以強烈的審美體驗,他們更擅于從當代書法展覽中汲取精萃。山,具有棱骨,尤其是江西的山,更多險峻與巍峨。偉人毛澤東同志在諸多詩詞中寫到江西山的險峻與氣勢,尤以“一山飛峙大江邊”令人印象最深。所以,我們在欣賞展覽的時候,江西書家作品中的氣勢飛動、骨法洞達一定會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手心手背都是肉,江左江右都是友。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軌跡中,我們不是在左,就是在右,要么就是被其他情況所“左右”。我想真正優秀的書家一定是品格獨立的,以自己精神外化為作品屹立于天地之間,存在于萬載時空。所以我們無論江左江右,都要做墨海的弄潮兒,如偉人詩中寫的: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