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為政篇第二》中,孔子對學和思的關系做了一個精要概述,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就學習書法而言,既要有扎實的臨帖、創作功夫,又要有深入思考書法之所以為傳統優秀文藝精粹的原因,思考得越透徹,學習的效果就越明顯。對老師和同學而言,一定要讓學和思二者循環往復,逐漸深入,才能體會到書法之妙。
那么,書法的“妙”到底“妙”在哪里呢?結合我的書法創作和研究心得,我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來講。
棲霞山賦碑記 李嘯 書
一、從宏觀方面來講,是妙造自然、民族精神、藝術精神
1.妙造自然。文字是文明的標志。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字——漢字,是世界上最獨特、最古老、最具有豐富內涵的表意文字。因為文字源于自然,而書法是經過藝術審美后的漢字書寫的升華。從審美的角度看,魯迅先生曾概括地說漢字有“三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其中,形最能彰顯漢字書寫的審美特點,也就是書法藝術能將“三美”很好地表達出來。
2.民族精神。書法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儒釋道等中國哲學思想影響下發展起來的藝術,是先賢思想與智慧的結晶,蘊含著深刻的民族精神。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認為:書法的精神境界是“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是“致虛極,守靜篤”,滌除玄鑒,一片澄明。書法重直觀、重感覺、重體悟,強調生命的和諧等內涵,正是我們東方哲學和民族精神的直接反映。
3.藝術精神。書法的創作過程始終以人為中心,強調個體生命意蘊的表達和個體情感的抒發。漢代蔡邕說“欲書,先散懷抱”,這是對書法家創作心態的要求,書寫者情感真誠,在自然狀態下,才能臻于妙境。古人還說“書為心畫”,即書法是人的自我心靈的外化。在創作上,表現為書寫工具、環境等與書法家心靈的渾然融合。所以,傳統論書中說“書如其人”,書法藝術精神的最終目的在于對“美”的藝術追求,對真善的道德要求。
行楷對聯 《“坐牽、醉觸”聯》
二、從微觀方面來說,是筆法核心、結字空間與章法布白
1.筆法核心。元代大書法家趙孟 說“用筆千古不易”具有深刻內涵,結合小學生學習書法的實際情況,我做個簡單的介紹。
筆法指運用毛筆正確書寫的方法,是書法技法的核心,包括執筆、用筆、用墨等。執筆是學習書法的第一個重要環節,正確的執筆方法對提高書法水平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古代大多數書法家認可和接受的執筆方法是五指執筆法,是唐朝陸希聲總結出來的,其要領為“擫、押、鉤、格、抵”,分別對應了五個手指,規定了各個手指的大體功能與作用。一般來說,寫楷書、篆書、隸書執筆要低一些,寫行書、草書則相對要高一些。因為執筆低則用筆穩,執筆高則用筆靈。正確執筆法的原則是指實掌虛。“指實”要求手指均衡協調用力,不能死死緊捏。“掌虛”要求掌心自然空虛,是為了更好地落實“指實”,從而使力量能由手指貫注下去至筆毫,寫出所需要的高質量筆畫。
任何點畫,都有一個起筆、行筆、收筆的過程,它由若干個動作綜合而成,貫穿于其中的用筆方法有提按、頓挫、轉折、遲速等。用筆的最終目的是要寫出高質量的點畫形質,能自由地抒發情感,表現性靈。墨法本于筆法,可分為濃墨、淡墨、漲墨、渴筆等。
2.結字空間與章法布白。由點畫用筆所產生的復雜的空間交叉組合關系,形成了單個字的結構空間,這個空間即是書法中單個字的結構,即是結體,而字與字之間的組合關系就是書法中的章法。
因此,書法單字的結體和整篇的章法就有很大的共通性,它體現在虛與實、擒與縱、呼與應、正與奇、疏與密、大與小等辯證關系中,理解了這幾組辯證關系,就容易深入書法的堂奧。
虛與實的關系,實際上講的是結體和章法的空間分割的虛實處理。通常講有點畫、有字的黑處即是實,無點畫、無字的白處則是虛。
呼與應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前一筆與后一筆等其他筆畫的呼應。孫過庭《書譜》云:“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講的是起筆的第一點為全字確定了基本態勢,對其他筆畫實際上是一種“呼”,其他筆畫均須與此相“應”,才能和諧一體。由一點而至一字,由一字而至終篇,才能創造出結構完美、風格統一的書法作品。
行草斗方《林散之詩-4》——李嘯
在中小學生書法展示賽現場,我發現有些同學在創作時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引起老師和同學們的注意:
一是書寫姿勢,有的同學對書寫姿勢習慣不夠重視,坐姿不正確對身體有害,更會妨礙我們學習書法的效果。要保持“心正、身正、眼正、筆正”等正確身姿,以及指、掌、腕協作的合理執筆手勢。
二是在運筆過程中,要寫得從容些。因為書寫技巧欠熟練,同學們在臨摹時常常會碰到用筆復雜的筆畫,有時心慌怕寫不好。端正心態,從容面對,就能克服困難,取得進步。
三是在起、行、收、轉、折、提、按等用筆過程中,要有耐心,寫得嚴謹。學習書法,很多時候都是通過細細體會這些精微之處,才能磨礪性情,養成持之以恒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