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姜堰鄉(xiāng)下,童年時的正月十五仿佛還在眼前。
一般也才剛剛開學,濃濃的年味還在我們身上,頑心一點兒沒收呢。十五這天一放學,回到家,書包一扔第一要事便是扎麻籪。找來根長竹子,用齊草綁在上面扎成火把狀,把小炮仗塞在草肚里,然后在草把頭上澆點火油,一支上等麻籪就算做成了。扎麻籪是為了炸麻籪,草草吃完夜飯,就瘋了一樣奔向田野,開始鬧元宵了!我們扛著那點燃的麻籪在自家菜地或麥田里奔跑,一邊跑一邊大聲喊:“正月半,炸麻籪;撿了個豆兒,秤了三斤半;爺爺秤給奶奶觀,奶奶秤給爺爺觀,糧囤子今年往上竄。”自己當然曉得那小炮仗藏在麻籪里的哪個地方,卻故意走到鄰家孩子面前問:“大二頭,你望望我這個麻籪,火咋不大?”老實的二頭也就回過頭來望,只聽啪啪幾聲嚇得他直叫,炸飛的灰燼迷了他的眼睛。回過神來的二頭,也不是省油的燈,直接拿他手中的火把朝我捅來,害我燒了褲子或是摔個跟頭。戰(zhàn)斗常常在哭聲中結(jié)束。但鄉(xiāng)下的孩子從不記仇,點燃第二個麻籪的時候又開始一邊說笑一邊鬧了。早春的氣息在田野里蔓延開來,滿地奔跑的孩子直到把自己的衣裳弄得濕透才肯罷休。
孩子們炸完麻籪,大人們也粉墨登場了,他們的節(jié)目是放洋燈。洋燈在一兩天前就開始扎了。先是用齊草做骨架,用較薄的紅紙糊成一個大大的筒狀;再用麻竿兒做支架,下面吊著浸滿煤油的紗頭,一盞洋燈便大功告成了!大人們通常會找一處空曠的田野,洋燈由兩個大人掌著,另一個人負責點火,浸了油的紗頭燃起了大火,熱空氣很快撐滿了洋燈。大人們慢慢松開手來,于是洋燈在人們的歡呼聲中冉冉升起,載著對新年的希冀越飛越高,也漸行漸遠。那個年代,一個生產(chǎn)隊也就放三四個洋燈。渾身是勁的年輕人,能跑上幾里地去追洋燈。有一年,追洋燈還追出了笑話。那個德富一不小心一腳踩入人家糞坑里,弄得渾身臭氣熏天,被二奶奶操根扁擔追得滿莊跑;還有德全他們幾個為搶洋燈和河北的“花棉襖兒”打起架來,一直鬧到半夜,碰上喝醉了酒出門來的老支書一聲大吼,鬧騰的幾個這才作鳥獸散,各自歸家了。洋燈還在天上飛著,玩累了的大人小孩已然入了夢鄉(xiāng)。
正月十五是鄉(xiāng)下最后的年味,鬧元宵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可如今的鄉(xiāng)下,你再去看看,早已見不到這樣的鬧騰了。誰還會點著麻籪在田野里奔跑?誰還會在鄉(xiāng)間的小路上,三五成群地去追空中飄飛的洋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