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對老百姓有好處,看準了,就去干,不要三心二意,要干就干最好!” 說這些話的時候,老書記嘴角微微彎曲,眼睛里發出兩道光來,讓他的臉瞬間多了神彩,生動起來。
與兩年多前我去看他時相比,老書記有了不少變化,記憶力減退,最明顯的是耳朵有點背了,對話起來有些困難,有時只得請照顧他生活的小馬當起傳聲筒。
他是一個性格倔強的人,先輩從中原到蘇北,再到江南水鄉,祖祖輩輩在遷徙中與命運博擊,在掙得一屋容身,一衣遮體,一粥一飯裹腹中,有不甘,有隱忍,更有倔強,有冒險精神。他對我說,我自小就喜歡打抱不平、幫窮人,直到共產黨來了,才真正翻了身,所以我對黨是忠心耿耿的。
當年,就是憑著身上的硬氣和倔強,硬是把一個被稱當“邊角料”的農業小縣,帶上了全國百強縣前三的位置,成為一個現代明星城市。今天許多人仍然記得老書記的一句口頭禪:烏纏纏!這是他的老沙土活,如果直譯,也就是笨辦法、瞎干干,但這個詞更多的是成功者面對贊譽的自謙說法,也與鄧小平的“摸著石頭過河”理論呼應。他擔任張家港市委書記的那一年,恰逢鄧小平南巡,東方風來滿眼春,人生能有幾回搏?他在市委常委會上提出了“工業超常熟,外貿超吳江,城市建設超昆山,各項工作爭第一”的口號。 一時石破天驚,要知道當時的張家港在蘇州六個市縣中,排名是最靠后的。
他說,當年我提出“三超一爭”,這下子闖禍了,過去同我要好的兄弟縣市的領導,開始對我搖頭了,身邊人也覺得我在吹牛。我自家心里有數的,我做過詳細的調查研究,覺得有可能才提這個目標。當然,好多目標不是手到擒來、在那里等你,要你打沖鋒,要踮起腳尖跳一跳才夠得著 !
“那些日腳不好過啊”!老人沉浸在往日熱火朝天的歲月中,他的眼光里又閃現了光彩。這種光彩,好像戰士要出征的堅毅,又像農民面對豐饒的土地的深情。他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亙古不變的舊時習俗,更有根深蒂固的傳統思維,還有體制機制的束縛等等,要前進一步,何其容易?他說,當領導就是要吃透兩頭,一是上頭精神,還有下頭老百姓的要求。我在楊舍鎮當書記,拼命干,把蘇州166個鄉鎮全部超過去了,成為第一名。當時修張楊公路、建保稅區、引進浦項等外資大項目,都是爭都是搶出來的,機遇都是搶出來的。
他說,心底無私天地寬,為事業發展、為老百姓辦事,我沒顧慮、有氣魄的。創建衛生城市,搞環保生態,我們都是走在前面的,像城鄉社會保障統籌,是全國第一個。我們到長江邊一看,好多老百姓住的還是草房子,一到臺風汛期,真的是風雨飄搖,我們下了決心,全部拆脫建了新房子。還有像自來水廠,我們用的是英國進口設備。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宏觀調控以后, 面對風言風語,甚至上級調查,他心地坦蕩,經受住了考驗,張家港市成為了全國兩個文明一起抓的先進典型,成功塑造了“團結拼搏 ,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的“張家港精神”。回憶起這些,老人有些激動: 1995年10月18日中宣部、國務院辦公廳在張家港開經驗交流會,推廣張家港經驗,我發言時敢講的,下面嘩嘩的鼓掌!
戰士自有戰士的性格。退休以后,他沒有沉浸在往日的榮光中,依然奔走四方,發揮余熱。他先后應邀到全國30個省市區作了400多場報告 ,傳播弘揚“張家港精神”。每次報告,老人都是精心準備,而且分文不收。他先后榮獲了全國“改革先鋒”“最美奮斗者”等榮譽
在老人的客廳里,掛著中央領導接見他的照片,在桌子上,放著用大字抄寫的時政消息。告辭時,他送我到門口,在秋日溫暖的陽光下,老書記努力地挺直腰板,他的目光依然堅定,有著穿透時光的力量 。看著他,我想起了陸游的詩: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
時值癸卯中秋,是以紀之。
秦振華,江蘇張家港人,中共黨員,1936年出生,1951年參加工作,曾任張家港市委書記、蘇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江蘇省政協常委,中共十四大、十五大黨代表。榮獲改革先鋒、最美奮斗者、全國優秀縣(市)委書記、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20多項國家級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