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 陸海生
歲末年初,最美的回憶莫過于年味。
隨著年齡的增長,年味在回憶里越來越豐滿,時不時它像插上了熠熠閃光的翅膀一樣,飛越了千山萬水,等著我去奔現(xiàn)。
年味是家鄉(xiāng)的縷縷炊煙,正裊裊而來。“吃餃子嘍!揣元寶嘍!彎彎順嘍!”熱騰騰的餃子即將入口,那一刻兩眼放光,心間立刻放下過往,眉間涌上幾多期許。藏不住的幸福,從心頭涌出,溫暖著回憶和歸途。
冬至后十天是元旦。宋代《夢粱錄》記載:“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稱新年。”辭舊歲,迎新年,年味是彼此道一聲“新年快樂!”微信比賀卡縮短了距離,視頻比電話增加了溫暖,唯一不變的是那份真摯的祝福。元旦是時間的更迭,也是對未來的寄托和向往,年味在對一場跨年晚會的久違的期待中得到寄托和傳承。可以唱歌、可以跳舞,可以暢想新生活。元旦,是春節(jié)的前奏,預(yù)示著我們離春節(jié)越來越近了,年味越來越濃了。
元旦過后,下一個節(jié)日就是臘八。年味是吃臘八粥、臘八蒜以及祭祀神靈祖先等習(xí)俗。“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瀝瀝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花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鬧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年味是那一支支古老的童謠,在歲月的長河里穿越時空的枷鎖,輕輕叩響我們的心門。
大年三十,年味是千里萬里歸家團圓的那份激動,是隨著長輩一起去上墳祭祖的那份虔誠;年味是跟著爺爺趕大集買對聯(lián)的那份熱鬧,是和奶奶一起剪窗花貼年畫的那份安逸;年味是那一桌精心準備的豐盛的佳肴,是那一份獨特的媽媽的味道;年味是那一棵隨風(fēng)搖曳的搖錢樹,是那一串串父親熬的紅紅火火的冰糖葫蘆。
三十晚上,就是除夕夜,年味是一家人相守在一起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溫馨。煙花在窗外絢爛地綻放,燈光在屋內(nèi)輕柔地搖曳,小孩在童話里靜默著守歲。零點的鐘聲敲響的時候,年味是那一陣陣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以及那份歲月靜好、現(xiàn)世安穩(wěn)、明天會更好的祈禱。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年味是大年初一吃餃子、穿新衣串、去拜年、要紅包的那份喜悅,是初一過后走親戚、吃美食、買玩具……的那份滿足;年味是那揣在兜里的捂得緊緊的沉甸甸的壓歲錢,是那走親訪友你一句我一句眉開眼笑的“過年好”,是那一種鄭重其事團團圓圓的儀式感!年味蘊藏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里,等待著我們用心去感受,去珍惜。
“東風(fēng)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年味是煮著元宵、吃著元宵、挑著紅燈籠、過著元宵佳節(jié)的那份快樂,是“東風(fēng)夜放花千樹”“寶馬雕車香滿路”的那份美好,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那份浪漫。
知年俗,享年味。過了正月十五,年味在工作和生活的忙碌中才漸漸散去,但是在游子的心里,離家越遠越久,而年味越濃。家,永遠是游子心里的一份守望和牽掛。年味,是一縷飄忽不定、卻又能夠瞬間熾熱的鄉(xiāng)愁。
品年味,愛生活。濃濃年味中,鐫刻著中華文脈傳承發(fā)展的文化印記。在歡樂、祥和、喜慶的節(jié)日氛圍里,只有對春節(jié)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同,新年才會過得更加有意義,生活才會過得更加有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