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親戚
□ 包宇
諺曰:小孩盼過年,大人怕過年。小孩過年,吃穿用玩等皆有人管;大人過年,日子緊巴巴的,錢從何來?不過是牙縫里摳,手頭上緊。過年時錢串潑天亂撒,豈能不怕?怕也沒用,年還要過,錢還要撒。那就是拜年。
拜年分年前和年后,一般,年前拜領導尊長,叫送禮;年后拜伯舅姑姨等,叫走親戚。
年少家貧,父母皆是三等三社員,無領導可拜,無禮可送。只是在自己參加工作后,戰戰兢兢地抱著飯碗,方才給有關人等送些人事,不過此乃后話,放過不表。
且說初二一大早,人們走親戚,拜年。可惜我生得遲,沒有見過爺爺、奶奶、姥娘、外爺,主要親戚姑姨舅,公親姑奶奶、表叔。年幼的我性格內向,不喜歡出門,人稱“家鴨子”。走親戚的活兒多是大哥、二哥做。大哥騎車帶著妹妹去拜舅舅,二哥去拜姑父,姐姐幫母親做飯,我守家。
走親趁早,叫拜早年,最早登門的必是貴客。多是嫁女回門,也有姑姨舅表兄弟互拜等。帶的禮物多是三刀子、羊角蜜、條酥等,用紙包了,貼張紅紙,系上草繩。果子一斤封裝,紅包袱皮四、六、八包好,另外丸子、饅頭、包子收拾一個箢子。或推土車,或拉平板車,車上帶著小孩子,成群結隊,車輪交錯。自行車很少有,倘若遇到一個騎車的,如同今天的寶馬。我家有輛自行車,大金鹿牌,全村唯一。那是父母幾年來織布紡棉掙下的一項重大家當。
母親實在,打發孩子去走親戚,除帶果、糖之類的必要禮品外,饅頭、丸子、酥藕炸魚收拾一個箢子。這叫實惠送禮。不像有些人家,拿四斤果子,帶著孩子去拜年,吃喝一頓,人家回二斤,孩子得三五毛錢的壓歲錢。
再說待客,公親表叔來拜年,伯、仲、叔、季,凡成家者皆有禮份。母親是居家長嫂,自然張羅著燒火、燙酒、炒菜、餾饃,二叔叔、三嬸子兩家陪客熱情,圍著親戚噓寒問暖,家長里短說個不休,就是不見起身,直到飯菜上桌了才說:“跟俺到前面去吧。”起身要走。父親自然會說:“你還費那個火弄啥,全家都來吧。”“啊,那多不好意思。”表叔忙說。“正好熱鬧。”酒足飯飽,二叔慷慨激昂地說,“下次到我家坐坐。”“俺家窮,別讓窮氣撲著你這個富戶呀。”三嬸撒嬌賣乖。“哪里哪里,一定一定。”表叔應接不暇。事后,父親喟然嘆曰:客來客去客攪用,搭了油鹽搭柴火。
開飯了,男人在堂屋喝酒,女人、孩子不上大桌,只在鍋屋里支起案板吃大桌上退下的菜。
父親、姑父、姨父等賓主坐定,酒是老白干、蓮花泉還是散酒,亦不分明。用褐色的陶壺篩了,熱熱地喝,幾杯熱酒下肚,氣氛活躍起來,各自說起祝酒的話。
首先夸贊我的父母能干。原來母親長姨12歲,姥娘、外爺去世后,老姐效母,姨父一家一直對母親尊敬有加。父母兩人帶著孩子吃苦耐勞,省吃儉用,成為村里少有的富戶,那輛“大金鹿”便是力證。姑父自然亦為這樣的內弟而自豪。姨父提議,姑父響應,大家齊敬父親。接著是姑父,自從做了護林員眼界大開,大家為此喝一杯。然后是姨父,紅色家庭,侄子入伍,兒子上高中,皆保送,大家舉杯祝賀。
飯畢,該客去主安了。此時,收禮回禮必然有一番拉扯。姐妹倆為那兩包果子,推搡不休,一個要回禮,一個不讓,往來幾次,草紙包撕破,嘩啦一聲,果子散落一地。我和妹妹哪顧沾上泥污,急忙撿來就吃,那外甜內酥的感覺特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