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時光容器
□ 海波
五月的風裹挾著咸澀的海腥味漫過海堤時,我站在南黃海邊,看潮水在沙灘上留下轉瞬即逝的吻痕。遠處那棟帶著莊園氣質的建筑在晨霧中若隱若現,磚紅色的外墻爬滿常春藤,如一本被海風翻開的舊書,等待旅人閱讀其中的故事。
那年參加市文聯讀書班,下榻在林克斯酒店。車子碾過新鋪的柏油路,尖頂塔樓上那個葫蘆形狀的風向標最先闖入視線,恍如狄更斯小說里走出來的鄉間別墅。門衛接過行李時那句“歡迎住店”,讓風塵仆仆的藝術家們頓時卸下了疲憊。后來才明白,這哪里是簡單的酒店,分明是洋通公司為都市靈魂精心打造的一處精神棲所。
晨起推開通往露臺的玻璃門,鑄鐵欄桿上纏繞的藤蔓還掛著露珠。想象遠處海天交接處,幾艘漁船正劃開綢緞般的海面,銀鷗的翅膀掠過浪尖,將陽光剪成碎片灑落。我喜歡林克斯酒店客房里的陳設,如書桌上擺放著海景玻璃制成的鎮紙,床頭燈罩是用漁網改造的藝術品,衣柜把手則是貝殼形狀,簡約而不簡單。設計師們顯然深諳,真正的奢華不在于堆砌,而在于讓每個細節都成為自然的延伸。
餐廳的落地窗外,濕地的蘆葦正搖曳著晨光。早餐的餐臺上,本地漁娘現烤的紫菜餅散發著海洋的氣息,瓷碗里的海鮮粥咕嘟作響,像是浪花在歌唱。最難忘那道清蒸黃花魚,魚腹里塞著香茅和姜片,雪白的魚肉在筷尖綻開時,仿佛能聽見海浪拍打船舷的聲音。在這里,吃飯不再是果腹的例行公事,而是一場喚醒味蕾記憶的儀式。
沿著海邊大道漫步,左邊是永不停息的海,右邊是人工馴服的濕地。洋通公司的設計師們顯然懂得留白的藝術,沒有過度開發的海岸線保持著野性的魅力,幾處觀景點恰到好處地鑲嵌在風景中,成為人與自然對話的媒介。坐在亭子里喝檸檬草茶時,才明白這個度假區的可貴之處:它不是在自然中建造酒店,而是在酒店里保留了自然。
黃昏時分的泳池是最接近夢境的地方。陽光透過玻璃穹頂在水面投下變幻的光斑,音響里傳來若有若無的海浪聲。游完泳躺在椅子上,看水汽在玻璃上凝結成珠,恍惚間分不清身處室內還是海邊。這種模糊邊界的體驗,恰是林克斯最動人的魔法,它讓鋼筋水泥的建筑擁有了海洋的呼吸。
在書房翻閱舊相冊,泛黃的照片記錄著這片土地的蛻變。20年前的鹽堿地上,建設者們正彎腰種植耐鹽植物;酒店地基剛打好時,工人們沾滿泥漿的臉上綻放著希望的笑容……這些影像提醒著我們:眼前的天人合一并非偶然,而是無數雙手在時光中編織的結果。就像沙灘上的貝殼,總要經歷沙粒的磨礪,才能孕育出珍珠的光澤。
離店那日清晨,我特意去看退潮后的灘涂。漁民們弓著腰在淤泥里尋找文蛤,他們的動作與20年前照片里墾荒者的姿態奇妙地重合。林克斯酒店在晨光中靜立,它的紅磚外墻比來時看到的更加溫暖。忽然懂得,好的建筑就像好的文學,經得起反復閱讀,初看是形態,細品是故事,最后記住的是情感。
如今在城市的鋼筋森林里奔走時,我常想起自己在林克斯酒店的露臺上遐思漁船出海的那個清晨。記憶里的海風依舊新鮮,帶著鹽粒和希望的味道。洋通公司在這片海灘上種下的,何止是一棟建筑、一個度假區?那是給每個匆忙時代旅人的禮物,一處讓時間慢下來的港灣,一個可以安放鄉愁的容器。當潮水退去,留在沙灘上的不只是貝殼,還有被海浪打磨得發亮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