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時報訊 白墻黛瓦的聯排別墅整齊排列在河岸,筆直的鄉間小路旁生長著灌木與鮮花,一場小雨后,混合著泥土味道的青草香氣沁人心脾……走進建湖縣岡西鎮顧頂村,好似置身于一幅水清樹翠的鄉村田園畫之中。幾年前的光景仍在腦海,而遷入新宅的喜悅已點燃每位村民對今后生活的憧憬向往,他們由衷感嘆這一切來得實在太快。
今年7月14日,顧頂村新型農村社區正式被命名為“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村支書陶天民第一時間把喜訊分享到村民群里。
返居故里,明月何曾是兩鄉
最先回復消息的是村民徐大權。
作為土生土長的顧頂村人,年近六旬的徐大權對于這兩年居住的變化感受最深。兩年前,他們一家5口人還擠在老父親40年前蓋的磚房里,老房年久失修,每逢大雨屋漏不止。
陶天民說,過去的顧頂村住宅布局分散,缺乏抗震防災保暖功能,也沒有現代化的衛浴設備。由于居住條件差,年輕人進城務工后就不愿再回來。“一門兩窗、六十平方,前面柴房廚房、后面豬圈茅房”,這也是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很多蘇北村民居住環境的真實寫照。
改變發端于2018年。當年8月,江蘇省出臺《關于加快改善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意見》,啟動蘇北農房改善計劃。2020年5月,建湖縣正式啟動了顧頂村農房改善工程。到2021年底,“三年改善30萬戶”的目標任務如期完成,顧頂村就是其中之一。
建湖縣新農村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新農投公司)是建湖縣農業農村建設的絕對主力,負責項目全流程的資金運轉。農房改造涉及大量資金,用于包括拆遷補償、新房建設、支付農戶過渡期租房費用等環節。新農投董事長汪剛介紹,該建設項目所需資金龐大,除企業自籌外,主要來源就是建行提供的“農房改善貸款”。自2018年以來,江蘇省分行創新推出了“蘇北農房改善貸”,提出“統規代建、村企合作”“定向安置、限價銷售”模式,用金融力量推進新農村建設,全面助力鄉村振興。
項目完成后,農戶用政府提供的拆遷補償款購買新農房,如補償款不夠,須額外支付超出部分,新農投用農戶的購房款來給銀行還貸,從而形成項目內的閉環運作。
“建行第一時間找到我們,迅速提供了熱情且專業的服務。最終投入顧頂村農房改善的4000多萬資金中,絕大部分就來自建行江蘇省分行推出的蘇北農房改善貸款。”汪剛對建行服務的認可溢于言表。
隨著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農村出現不少空置房屋,一些人戶籍雖在農村,但已進城工作或隨子女生活,不再返回。在整個過程中,如何清晰估算村民需求狀況,進而推算項目建設預算就成為了一個難點。
在農房改造項目開展前,建行協助新農投公司共同摸清農戶拆遷意愿,盡力保證項目資金運用科學合理,既不浪費,也可以規避風險,提高資金運作的安全性,公司可以安心接受建行所提供的低利率貸款。
聽說政府要給農民改善住房,徐大權夫婦非常高興,雖然兒子已進城工作,但他和妻子還是喜歡住在鄉下,經過測算,他家的舊房評估價為8.3萬元,于是他個人補了約4萬元,拿到了嶄新的房子。
“家還是那個家,只不過條件好了。我家大哥二哥就在隔壁,串門也方便!”徐大權樂于和周圍人分享這份快樂,對于像他這樣的莊稼漢而言,這意味著另一種概念的豐收。
田園牧歌,新金融風吹麥浪
考慮到居民們收入水平不一,顧頂村新農房有三種戶型。雙層戶型有100平方米和128平方米兩種,單層戶型是32平方米的托底保障房。顧頂村一共有17戶保障房,這類小戶型住房在交房前會完成簡單裝修,可以拎包入住,拆遷款即可覆蓋購房費用,專為低保戶、五保戶、低收入農戶和貧困戶四類人群規劃。
徐大權記得,去年7月25日是拿到新房的日子,新房一共128平米,是兩層復式四室一廳,兩衛一廚,水、電、天然氣配備齊全,他又花了15萬元裝修,鋪上白瓷磚,衛生間干濕分離,馬桶、淋浴設備一應俱全,現在他們夫妻倆長住在新居,兒子一家周末常來看望。
沒有土地,不勞作,村民們普遍反映心里慌。于是,村委為村民們開辟了一片共享“微菜地”——將每戶20平米的自主耕地集中起來建設水渠,供農戶們種植日常食用的蔬菜。徐大權笑著說:“住自家的新房,吃自家種的蔬菜,沒事還能到河對岸的公園散散步,生活太愜意啦。”
如今,全新的顧頂村已是“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黨群服務中心、農貿超市、衛生室、文化禮堂、居家養老等配套一應俱全,綠化、亮化、美化工程也都整體規劃。造夢鄉村,理想有聲,這里正在逐漸變成江蘇省分行新金融藍圖下的“牧歌田園”。
汪剛董事長也表示,建行的蘇北農房改善貸不僅在最短時間內滿足了項目的資金需求,而且現在配合政府下撥的改造專項補貼,可以更好提升社區網絡、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新農房社區的居住舒適度,讓農民受益,“這兩年在建行的資金支持下,我們在對建湖村落改善的實踐中不斷精進建設方案,已形成可復制、易推廣的農房改善模式,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過上了和顧頂村居民一樣的好日子。”
振興新征程“最普惠民生”的下一程
今年4月,江蘇省農村住房條件改善專項行動部署會要求,改善農村住房條件,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鄉村宜居宜業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抓手,這正是建行江蘇省分行深入參與其中的重要考量。
在蘇北農村四類重點對象危房實現動態“清零”,“三年改善30萬戶”的目標任務如期完成后,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積極穩妥推進農村住房條件改善等鄉村生態振興內容被著重寫入2022江蘇省委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用5年時間完成全省50萬戶以上農村住房條件改善,基本完成1980年及以前建的且農戶有意愿的農房改善,其中,僅今年全省就將擬改善10萬戶左右農房。
50萬戶的農房改造意味著什么?據權威媒體測算,過去三年30萬套蘇北地區農房改善項目建設,共拉動內需約710億元,提供就業崗位約28.5萬個,帶動農民增收約141億元。
建行江蘇省分行參與農房改善無疑是新時代金融業創新服務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和必然選擇。農房改善項目建設是系統工程,主體資金需求量大,需要國有銀行提供更多符合農房改善項目要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與此同時,作為重大民生項目,銀行也應針對農房改善項目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管理機制,保證資金運行安全,提升資金利用率。
基于這樣的思考,建行江蘇省分行創新推出了“蘇北農房改善貸”,提出“統規代建、村企合作”“定向安置、限價銷售”模式,并迅速總結形成了金融支持農房改善的“建行模式”。
當然,農房改善計劃并不是建行推動鄉村生態振興的全部內涵。
“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創建綠色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田國立董事長的這段經典論述及對全面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鄉村生態宜居的反復強調。建行江蘇省分行明確提出,將以現有基本建設貸款產品為基礎,開發符合新型城鎮化需求的金融產品和融資模式,服務鄉村道路交通、物流通信、供水供電、教育衛生、清潔能源、人居環境改造等農村現代化重點領域,提升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因地制宜推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引導信貸資金投入農村水、電、路、氣、通信、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領域,支持江蘇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等。可喜的是,建行江蘇省分行今年為連云港華能灌南清潔能源有限公司首次投放固定資產貸款2000萬元,成功實現整縣光伏項目的融資落地。
這些規劃與2022江蘇省委一號文件中推進特色田園鄉村高質量發展等關鍵要求不謀而合,徐州生豬養殖規模化轉型發展項目、常州溧陽農村生活污水等項目,都在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此外,建行江蘇省分行持續深耕農業農村,加強大中型對公涉農貸款投放力度。重點支持納入國家建設總體規劃的高標準農田和良種繁育基地建設項目,優先支持符合當地自然資源稟賦特點,規模化種植(養殖)效益明顯的高效農業、設施農業項目;集中力量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拓展,積極跟進其它農村污水處理、縣域風電、燃氣進村、農產品流通和冷鏈運輸等有經濟效益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