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第九屆文化產業“金梧桐獎”獲獎名單正式發布。30家企業、4個數字文化產業示范園等榜上有名。盤點2021年南京文化產業的“大事記”,“金梧桐獎”背后的獲獎“密碼”在哪里?栽下這一棵棵“金梧桐”,又引來了哪些“金鳳凰”?帶著上述疑問,記者進行了調查走訪。
數據:利潤增幅52.6%,
見證南京文企風起云涌
2021年,對于南京文化產業是碩果累累的一年。根據2021年前三季度數據,南京市1825家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445.90億元,比2020年同期增長20.9%,比2019年同期增長17.6%,兩年平均增長8.4%,從業人員人數同比增長4.1%,達29.23萬人;資產總計6709.3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3.3%。企業經營水平總體仍處于“上升”通道,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營業利潤144.94億元,同比增幅達52.6%,兩年平均增長12.7%。
本屆“金梧桐獎”共設置五個獎項,分別是“文化企業十強”“創新成長企業”“年度貢獻人物”“數字文化企業十強”“數字文化產業示范園”。其中,匯通達網絡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入選“文化企業十強”;德基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入選“創新成長企業”;焦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入選“數字文化企業十強”;新城科技園等4個載體入選“數字文化產業示范園”;南京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兼董事長司馬華鵬、匯通達網絡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總裁徐秀賢、南京達斯琪數字科技有限公司CEO周全當選“年度貢獻人物”。在獲獎榜單中,記者看到很多耳熟能詳的知名公司,阿里巴巴、今日頭條、網易、樂金……這些巨無霸企業走進南京文化領域,給南京文化產業界帶來的海量資源和巨量動能。
特點:加速產業融合,
打開文化數字化大門
在各類產業中,文化產業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既有經濟屬性,又有文化屬性,但根本與創造美好生活息息相關。數字技術則構筑了賦能美好生活的“能量場”。在秦淮區老門東景區,3D立體投影秀吸引眾多市民前來打卡,明城墻化身巨幅銀幕,在流光溢彩中講述歷史;在南京城墻神策門至太平門段,一條“最美徒步智道”鋪展開來,健走愛好者們通過手機App就能監測運動信息,得到科學運動指導。邁入“十四五”,南京加速推動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打開了一扇數字文化產業的大門。
“我們出臺了關于數字產業的一些具體實施方案,讓文化科技融合的體驗成為本屆‘金梧桐獎’評選的重點。在此基礎上,評選出南京市首批數字文化產業園區。”南京市文化產業協會秘書長顧軍向記者介紹,本屆“金梧桐獎”與往屆相比,入選標準的最大變化是重點關注數字文化企業和文化科技融合體驗。
南京硅基智能把企業的服務內容輸入到其知識圖譜中,打造“數字人”;南京達斯琪研發“光場成像”設備,無需介質承載即可實現裸眼3D影像……達斯琪、網覺、硅基智能等一批“金梧桐獎”獲獎企業正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不斷拓展文化發展新業態、開辟文化體驗新場景、創新文化消費新模式。在南京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廳里,就有一位“健身數字人”,它能指導來訪的人一起完成深蹲、開合跳、肘膝碰等多種健身動作。據了解,硅基智能采用的AI+數字人復刻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咨詢、娛樂、教育、醫療、旅游、政務、交通等眾多行業的數字化商業服務交互場景中,承擔起智能客服、新聞主播、銷售顧問、旅游向導等角色。目前,硅基智能已創造100多萬“數字人”,投入服務40多個行業4萬多家企事業機構,到2025年預計為全球輸出1億硅基“數字人”。
實踐:文化跨界發展,
激發城市產業新能級
2021年,一批以新業態打開新市場、以新技術開拓新場景、以新模式助力新消費的文化企業,為南京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他們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不斷探索具有智能交互特征的文化產業新內容、新產品、新服務。
在本屆“金梧桐獎”入選的名單中,就有這兩家企業將數字文化融合著眼在教育領域,圍繞“雙減”政策找出了一片產業藍海。網易有道信息技術(江蘇)有限公司入選“數字文化企業十強”,在AI在線教育領域,有道自研可“整頁判題”的“公式OCR識別技術”,可糾正學生的英語發音、輔助教師進行英語口試測評語音識別和語義分析技術。這些AI技術所抓取和積攢出來的數據反饋,能讓教師隨時觀察學生的學習軌跡,調整教學進度,進一步成為教師因材施教的教學依據。
大數據潮流下,教育信息化迅猛發展,學校傳統線下教育如何尋找突破口?入選“文化企業十強”的江蘇歐帝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了一條通道。“所有學校教室都安裝了黑板,如何讓黑板智能化,與時俱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滿足教學的多樣化需求,是歐帝一直在探索的目標。”歐帝董事長周雪松說,“歐帝希望用最先進的加工方法,設計一個平臺,使它能夠容納更多的技術內容。”譬如歐帝最新研發的一款電子黑板,可將板書書寫同步至中間大屏上,更容易讓學生看清教師板書,它還能完整記錄老師在黑板上的板書,讓板書成為教育信息化的一部分,沉淀為學校的教育資源。
根據南京文化產業發展藍圖,未來南京將堅持以產業數字化作為發展主要引擎,進一步推動全市文化產業與數字經濟、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文化產業改變一座城,讓城市閃耀信仰之光,讓城市彰顯時代氣息,文化融入城市肌理。
文化產業周刊記者 王琦張梓揚
刊發于《新華日報文化產業周刊》第10期(2022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