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更新永遠只有進行時 ——
書寫歷史文化名城保護40年的“揚州答卷”
“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1200歲的揚州東關街,時光之刃面對她的容顏似乎不忍雕琢,這條揚州城最早開發的古街,至今仍保留著她的綽約風姿……今年,是揚州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40周年。不久前,揚州召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有機更新推進大會,以《揚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有機更新總體方案》和八個專題行動方案來慶祝揚州名城保護40年,同時也以打造“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精致傳統生活體驗的揚州樣板”為目標,吹響了新時代名城保護再出發的號角。
廣陵路二分明月樓
古城保護:留得住鄉愁,看得見發展
始于1830年的謝馥春香粉店,是東關街上的“老字號”。近年來的“國潮”熱,也讓這家老字號脂粉店動了心,先后推出“六朝金粉套盒”“新掌上名姝”等產品系列,頗受好評。特別是“新掌上名姝”系列去年天貓淘寶“雙11”預熱期間,銷售同比增長21.49%。
千余米長的東關街上現有200多戶商鋪,包含謝馥春香粉店在內的“老字號”店鋪就有70家,和這條古街一樣,它們是揚州人的鄉愁,也是發展的底氣。南北700米長的仁豐里,東西兩側有15條支巷對接,呈現魚骨狀街巷體系,這是典型的唐代“里坊制”格局遺存。而今,通過政府引導等多手段實施“微更新、強文化、集民智、可持續”的古城保護措施,這里成為人們創業實踐、追求夢想的匯集地。成家后搬走的原住民梁然之在中年回到了仁豐里,把老屋改造成一家多肉主題咖啡店,端午期間推出的純手工綠豆冰糕成了“搶手貨”,幾天就賣出了300多盒?!翱吹饺守S里在新時代還能煥發新生,我更加覺得自己回來的決定沒錯,以后就和這條古街一起長歲數。”梁然之說。
在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工作中,揚州始終追求“古中有新,新中有根”,將現代與傳統有機結合,把千年古城留存聚集的點滴鄉愁,化作發展的動力,讓它們在傳承中尋發展,這樣的思路讓揚州古城改造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2021年11月,仁豐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利用工程獲得中國建筑學會“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創新專項”一等獎,其改造經驗成為全省古城保護的“新樣板”。而東關街旅游高峰時,日接待游客達10萬人次以上,形成“十里長街市井連”的勝景,既有古色古香,又有現代文明。
“魚里千年‘粽’會遇見”民俗文化節
名城保護“落地有聲”
7月19日召開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有機更新推進大會上,揚州市委書記張寶娟表示,持續發力、久久為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有機更新永遠只有進行時,要本著對歷史、對人民、對城市負責的態度,全力書寫好新時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有機更新的“揚州答卷”,用實際行動把“好地方”揚州建設得好上加好、越來越好。
據了解,剛出臺的《揚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有機更新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總體定位是“打造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精致傳統生活體驗的揚州樣板”。實施范圍是全揚州市域,重點聚焦18.25平方公里的揚州古城。力求通過保護優先、保留修繕、改造提升、拆違治亂的保護和有機更新思路,最終探索形成新時代具有全國示范價值和意義的保護更新的“揚州模式”。另外,按照保護更新體系和重點,分系統、分領域確定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規劃體系構建、歷史遺存分類分級保護、宜居品質提升、城河水系修復、交通優化提升、文旅融合和產業振興、傳統文化與技藝傳承、體制機制保障8個專題行動方案。
為了將《方案》落到實處,揚州市有關部門將分年度、有計劃地推進127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有機更新項目,完成80條老街巷整治工作。同時,在新一輪更新中不斷放大“老字號”“非遺+文創”“引游+興商”作用,加快推進古建老宅的保護性修繕和合理利用,大力提升名店老字號的旅游、經濟功能。
“三字經”助力名城復興
隨著《方案》出臺,揚州這座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古城,將朝著“古城興、老城靚、新城強”的發展方向闊步邁進,“‘興靚強’是揚州名城復興的‘三字經’”。
古城興,關鍵在得人。皮市街曾因皮貨匯集得名,而今卻是揚州最“出圈”的古街之一,是年輕人最愛逛的文藝范“網紅”街區。2012年,王軍在皮市街開辦了邊城書店,主要從事古籍收藏和古籍修復,推廣優秀傳統文化。2016年,書店圍繞古籍開發出的古籍燈、古籍雨傘等古籍伴手禮文創,獲得多項國家外觀專利。像王軍這樣來到皮市街的人、特別是青年人越來越多。放眼望去,700米的皮市街上集聚了27家咖啡館、書店、民宿、文創店等新興業態,其中,網紅打卡店,占比42.2%。
老城靚,根本在求變。“變‘工業銹帶’為‘生活秀帶’,是老城與古城融合的艱巨任務?!睋P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李廣春介紹,今天的老城是昔日的新城,這里承載著揚州幾代人揮之不去的記憶,而工業企業退城進園,留下了老舊小區改造的迫切任務。揚州用“繡花”“織補”等微更新方式,把老城“扮靚”,細雨潤無聲地提升老城居民生活環境。以仁豐里街道為例,修繕傳統民居建筑33處,整治街區環境,沿線弱電桿線全部下地,修復破損路面約2600平方米,鋪設燃氣管道約450米,新裝路燈30余盞,增加監控40余處……以文火慢燉的態度留住了原住民,也延續了煙火氣,同時加強居民的現代文明教育,讓傳統在現代化建設的節奏里站穩腳跟。
新城強,核心在產業。近年來,揚州始終把產業科創名城建設作為名城復興的重大戰略舉措,近期發布了《2022年度揚州市產業科創名城建設工作要點》,并將組織實施100項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100項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爭創全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有機更新示范城市”“在增強名城特色上展現更大作為”,是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對揚州提出的工作要求。揚州則以漸進式的有機更新,保護了文化肌理,傳承了文化根脈,利用了文化資源,“興靚強”的復興“三字經”又讓揚州古城有了新的期盼。東關街的市井味,仁豐里的煙火氣,皮市街的文藝范,南河下的園林游,儼然已成古城文旅共興的好地方?!斑@才是一個開始,更精彩的劇情正在持續上演?!?/p>
□ 通訊員 陳峰 黃德鑫
文化產業周刊記者 顧萍 徐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