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攬水綠之幽,內得人文之勝”,憑海御風的鹽城,以開放的姿態擁抱文化產業發展的大潮。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扎實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鹽城市深入實施文化產業“六個一”工程,按照勇當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的目標定位,發揮“天藍地綠基因紅”的獨特優勢,持續深入推進文產工作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為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鹽城現代化建設新篇章貢獻產業支撐和文化支持。
重大文化產業項目“長風破浪”
去年6月的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大會上,15個文旅產業項目簽約,總投資額達116億元,內容涵蓋了核心景區擴容提質、康養基地打造和文商旅城市綜合體等方面。抓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有效組合各類資源要素,鹽城市啟動了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
迎接產業新風口,背靠長三角大市場,鹽城專門出臺了《關于加快全市文化和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和配套激勵政策,明確提出“文產六個一”中“提升一批數字文化競爭力”的具體舉措和激勵政策,以高“含金量”的政策舉措,為全市文化產業注入持久動能。
良好的生態環境、深厚的人文底蘊、濃郁的水鄉風情,為文化產業發展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2022年,全市510家規上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578.98億元,同比增長20.8%,增幅在全省保持領先地位,文化新業態行業發展勢頭良好。12個項目被列入江蘇省“十四五”時期文化及相關產業重點項目清單。
作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內容——串場河,曾經是八方鹽商聚集之地,七里青石長街至今還坐落著一大批明清大院,最為著名的鮑氏大樓為徽商鮑氏所開錢莊,建筑布局井然、營造精巧、雕飾質樸,是徽派建筑藝術與蘇北文化融合的代表之作。
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以來,“串場河海鹽歷史文化長廊”“濕地鹽城·生態文旅融合示范帶”等30多個重大文產項目脫穎而出,“一廊一帶”被納入到文化產業“六個一”工程。
華燈初上,串場河上穿梭著畫舫游船,兩岸歌聲悠長。作為文旅產業的特色項目,“夜游串場河”以沿岸“楊樓翠靄”“范堤煙雨”等鹽城古八景為骨架,融入了淮劇、情景表演、樂隊等演藝活動,讓游客不僅能游水鄉、賞美景,還能感受當地的民俗文化。
利用串場河獨特資源優勢和深厚歷史人文資源,鹽城建設了荷蘭花海、天仙緣、珠溪古鎮等景區,集合鹽鎮水街、歐風花街、安豐古鎮等20多個特色景點,優化沿岸空間發展格局,統籌安排建設布局、環境提升、功能配套、特色產業。
鹽城擁有582公里的海岸線、683萬畝的沿海灘涂、4550多平方公里的黃海濕地,棲息著近1200種動物。去年11月,鹽城市被評為“國際濕地城市”。
在“濕地鹽城·生態文旅融合示范帶”里,丹頂鶴翩翩起舞、麋鹿呦呦鳴叫、極危物種勺嘴鷸悠然棲息,生態美與人文美相得益彰。
“一業興、百業旺”,周邊村民發展農產品經營、特色農家樂、旅游產品零售等旅游配套服務,不斷增加經營性收益,書寫產業富民、文化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濕地鹽城·生態文旅融合示范帶”
數字技術應用“勇立潮頭”
走進世遺——中國黃海濕地博物館,包含“世界瀕危鳥類勺嘴鷸”“世界易危物種丹頂鶴”“野外滅絕物種麋鹿”的“吉祥三寶”數字化形象栩栩如生。
黃海濕地的數字化探索不僅是鹽城世遺文化推廣的有益嘗試,更是鹽城世遺文化傳播邁入數字時代的開端,“鹽小勺”IP形象影響力和傳播力不斷增強。
數字化應用,為文化創新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廣闊舞臺。
在去年11月份舉行的南京融交會上,鹽城文化企業組團參加,一批數字化產品格外引人注目。
由新四軍紀念館呈現的“紅色基因庫”,作為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工作的重點部分之一,以文化與科技相融合,實現了紅色資源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目標。將紅色文化基因庫數據通過專有網絡連接文化大數據云服務平臺,與全國紅色文化數據互聯互通,置于云端,實現紅色信息人人共享,紅色精神如影隨形。
鹽城大數據產業園是全市大數據產業發展的“主陣地”。園區以長三角(鹽城)數字視聽產業基地、大數據新型算力應用中心、跨境電商產業園、3D打印科創園和數夢小鎮D·A藝術街區五大組團建設為著力點,緊扣數據存儲、加工、應用等核心環節,優質產業加速聚集,全力打造鹽南高新區“數字科技谷”。
乘著數字技術加速發展的東風,鹽城將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數字文化經濟。
項目再突破。推動新四軍紀念館紅色基因庫建設項目(二期)建設,實現場館實景漫游及數字化信息展示;實施“傳統文化+數字化”工程,繼續加強對淮劇資源的線上數字化整理保存和線下實景展示,上線“中華淮劇”APP、中華淮劇官網、喜馬拉雅數字淮劇有聲書屋,推動淮劇小鎮成為網紅打卡點;組織智能云網紅集聚區深度融合項目、星迷宇宙鹽城空間站等一批文化產業項目集中簽約。
產業大集聚。圍繞23條重點產業鏈中的5G產業鏈,開展數字文化企業專題調研,摸排出106家數字文化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培育,多次組織專家赴奧格視特、畫你愛萌、銳景文化等數字文化企業開展專題調研;重點依托數字文化創意產業園、大數據產業園、西伏河科創走廊三大載體,進一步聚力打造數字文化產業示范類園區。
業態更豐富。堅持“文化+科技”“文化+數字”,加快發展數字文化新業態,擴大5G、大數據、云計算、VR、AR、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在文旅領域的創新應用,大力發展數字創意、數字出版、數字娛樂、數字展示、動漫游戲、網絡視聽等新業態新模式,提升數字文化裝備實力,推動文化創作、生產、傳播方式轉型升級。發放市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1000萬元,重點扶持新興業態文化企業和項目。
特色文化街區“水到渠成”
今年春節,在鹽城水街,文化韻味濃厚的民樂合奏、淮劇新唱、高蹺巡演等特色民俗活動輪番上演,盡情展現原汁原味的鹽城特色,場面十分火爆。
這里是鹽城市區旅游網紅之地,以海鹽文化為主題的仿古建筑街區,將特色餐飲、休閑娛樂、文化旅游觀光融為一體,大宅門、天水廣場、漂舟戲苑、翰墨閣、水上游船等特色景點,在文化的加持下,散發出迷人的特質。
今年春節,鹽城21個特色文化街區以文化元素賦予新春別樣風情,以“歡樂新禧‘街’有你”為主題的近360項文化活動,備受游客青睞。
特色文化街區是“城市會客廳”,也是“城市名片”。打造特色文化街區,對于加強城市更新升級,傳承挖掘傳統文化,創新文化消費場景,發展新型文化消費模式等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
鹽城市用心用情用力在品牌打造、活動策劃、業態創新、要素集聚、資金扶持等方面加大對特色街區支持力度,將其作為城市文化品質提升工程的重要內容,不斷提升特色文化街區影響力輻射力帶動力。
一街一巷都承載著歷史,一磚一瓦都寫滿了故事。越來越多的“老街巷”變為了“新地標”。
亭湖區建軍路文商旅街區是鹽城歷史文化底蘊最為深厚的主干道。區域內有宋曹故居、陸公祠等著名的歷史遺址,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新四軍紀念館、鹽城市博物館、新四軍重建軍部所在地——泰山廟等,代表了鹽城的地標性文化陣地。
“十里建軍路,半部鹽城史。”在遵循保護現有資源理念指導下,鹽城市對建軍路商圈老城區“有機更新”、拓展“微空間”,固化瓢城城墻遺址,提升沿線生態環境。如今,竹林大飯店,已成為鹽城文化新地標;鹽城電影院1956星劇場再現了“曲山藝海”風采……新舊業態疊加,文商旅融合,輻射效應明顯,帶動了竹林大飯店、地下商業城等綜合體的客流。
鹽南高新區聚龍湖核心商圈的歐風花街,是一處緊隨潮流、獨具魅力的“城市文化客廳”。鐘樓、廣場、雕塑等文化元素點綴其中,讓人耳目一新。
通過持續打造“歡樂‘街’有你”活動品牌,推進“街區+演藝”深入融合,創新文化消費場景,打造文化標識,注入時代內涵,提升文化品位,新型文化消費模式日漸成熟。
在文化街區賞風景、品文化、嘗美食、追潮流,不僅涵養了城市的文化氣質,也彰顯了城市“各美其美”的包容性。
“鹽瀆傳千載,城拓沐海風”,在1.7萬平方公里的鹽城大地上,鐫刻著悠久的文化,流淌著多彩的文脈,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正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記者 管云林
通訊員 何瑞清 金龍飛
圖片由鹽城市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