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藝術反映精神 讓形象開口說話
鐘振振:楹聯創作“言之不文則行之不遠”
12月3日,“2023南京地鐵掛春聯”活動投稿楹聯終評正式結束,來自江蘇省楹聯研究會、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江南時報社等多家單位的專家評委們齊聚現場交流評議,碰撞思想火花。當天評審完成,共產生一等獎2副,二等獎3副,三等獎15副,優秀獎30副、入圍獎若干,獲獎作品及名單于12月5日至9日公示。江南時報記者現場采訪了評委鐘振振,聆聽他對本次活動及評聯的體會。
鐘振振,現任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文獻整理研究所所長,兼任國家留學基金委“外國學者中華文化研究獎學金”指導教授、中國韻文學會會長、全球漢詩總會副會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中央電視臺“詩詞大會”總顧問、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等,曾應邀在美國耶魯、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講學。
貼家門口的春聯,多傳遞小家庭對新春及幸福的祈盼,張貼在地鐵又有更高的要求。鐘振振說:“地鐵站是公共場合,在這里掛春聯,就要反映全南京乃至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它超越了小家庭的個人愿望,承載的意義、呈現的胸懷要更大。此外,地鐵站人流量較大,便于傳播,本次活動宣傳形式新穎,相信效果也會很好。”
“在覆蓋南京11條地鐵線的50個人文站點同時向全球征集春聯,是全國首創,第一屆能有如此高的關注度,來稿數量有10632副之大,可以說是非常成功了。”他表示,征集到的作品,整體寓意美好,目光遠大,寫作大氣,反映了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也給大眾提氣鼓勁。
終評現場,記者看到,圍繞家國情懷創作的不在少數,聯文具有許多個性元素,但較多作品因大量引用現成詞句,最終難以進入等級獎評選。如某站聯“國泰民安”,其他作者的另一站聯又有“民安國泰”,重復用詞,缺少新意;“春風著意化為橋”含春聯及站名元素,但直接挪用詩詞,且單句獨成下聯,沖淡了上聯的原創妙思。
作品怎樣才能避免落入俗套?如何在眾多立意宏大、文字激揚的投稿中讓人眼前一亮?“言之不文,行之不遠。”鐘振振認為,文學作品不能是標語口號的復制翻版,要靠藝術反映精神,讓形象開口說話,生動地表達出我們的理想與奮斗目標。這樣的文學作品才有魅力,才有廣泛傳播、長久流傳的可能,大眾從中不僅能收獲鼓舞,也能獲得審美享受。
以公示擬獲獎作品為例,“武定久安,三山推倒通衢出;文興長樂,一閘放開甜水來。”一聯獲評一等獎。武定門站附近有長樂路和三山街,“文興長樂”與“武定久安”工對,且地名化用和諧;三山街有朱元璋推三山填燕雀湖的傳說,“三山推倒通衢出”也雙關革命年代中國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買辦資本主義的“三座大山”,從此走上康莊大道。下聯“閘”指武定門的節制閘,形象具體細致;甜水不僅象征和平年代幸福生活,也呼應當下持續改善的生態環境。
“元夜彩燈,千家都捧湯圓碗;通宵明燭,兩岸相望月滿樓。”這是獲評二等獎元通站聯。人們一般會從河西新城的角度創作元通站聯,在所有來稿中,該聯是唯一一副圍繞站廳藝術墻元宵節主題創作的,也切中本次活動從元旦持續至元宵的舉辦時間段,構思巧妙。提到元宵,必有湯圓。湯圓象征團圓,上聯一家人團聚熱熱鬧鬧吃湯圓的場面,在下聯“兩岸相望”升華。這也是終評階段獨一副抒發兩岸鄉愁,期盼祖國實現完全統一的作品。
引用典故,通常會追念其中的人和物。鐘振振評價,在現代,若無創新,如此用典有失趣味。獲評優秀獎的一聯,上聯“湖漾清波,古城不老”是說跨越千年,莫愁湖清澄如舊,南京城活力如初,視線從清波蕩漾的莫愁湖轉移到南京城,形象鮮活富有藝術性,以小見大并兼具情致。下聯“棋開新局,前路莫愁”,“棋”點出了莫愁湖的主景點勝棋樓,思維又跳出朱元璋和徐達在此下棋的典故,聚焦到“棋”本身,從“棋局”擴至“開局”,結合“前路莫愁”,寄托了中國邁向新時代、踏上新征程的美好愿景,格局豁然開闊……
“重復大家聽了千遍的老話、用了萬遍的模式,再好的語言都會讓人審美疲勞。同樣是吉祥話,就要看誰的表達更貼切、更接地氣,更‘潮’更鮮活,更有時代氣息。”鐘振振認為,楹聯不能總是停留在過去,停留在前人既有的水平上。“當代人能不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寫出更新更活的語言來?文藝創作不是重復性的機械勞動,它一定是具有智慧和創新的,需要我們不斷地開拓。”
欣賞楹聯就像享用一道精神大餐,長期“推出新菜色”,才會招攬更多人“入座”。“漢字相當豐富,同樣的意思完全可以有三百六十種,甚至三千六百種不同的排列組合。藝術形象的創新,正是對一個民族語言能力、想象力、審美能力的衡量和考驗。”
文化藝術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人們從小接受創作的熏陶,無形當中,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審美能力都會得到提高。路途中品讀春聯,能起到益智、陶冶情操的功效。春聯紅紅火火,張貼在地鐵站,也能舒展情緒,舒緩壓力,給趕路的人們精神鼓舞。“地鐵掛春聯是一舉多得的事兒,希望這樣的活動能一直辦下去,越辦越好!”鐘振振說。
(江南時報記者 張梓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