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周恩來誕辰125周年 回望偉人新華足跡
周恩來同志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一顆璀璨巨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面不朽旗幟。
抗戰期間,周恩來同志在武漢、重慶的斗爭實踐,給人民留下了對黨忠誠、對敵英勇、工作不知疲倦的崇高形象。中國共產黨第一張全國性政治機關報——《新華日報》,在他的培育和領導下,在風雨如晦的戰爭歲月,在險惡復雜的環境中,成為“團結抗戰的號角”和“人民大眾的喉舌”。隨著南京的解放,《新華日報》在南京恢復出版,周恩來同志殷殷囑托應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1937年7月,周恩來(左一)與國民黨代表在廬山談判期間合影。
周恩來領導創辦《新華日報》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中共中央派出了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中共代表團,同國民黨就國共合作、共同抗日開始正式談判。1937年2月至6月,國共兩黨代表進行了多次談判,其中,中國共產黨“公開辦刊”問題是談判的重要內容之一。
周恩來為《新華日報》創刊題詞。
1937年8月10日,周恩來、朱德等人飛抵南京,參加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政部召開的座談會。其間,探望于右任,商談在南京創辦《新華日報》之事,并請于右任題寫報頭。由于國民黨政府有關機構拖延辦理《新華日報》注冊登記手續,加上日軍逼近南京,在南京繼續籌辦《新華日報》已無可能。
1937年10月,報社籌備成員轉移到漢口。1937年12月21日,周恩來等人就國共兩黨關系問題同蔣介石進行會談,周恩來再次提出出版日報的要求,這一次《新華日報》終于獲準辦理注冊出版手續。
1938年1月11日,《新華日報》正式發刊。周恩來為創刊號題詞“堅持長期抗戰,爭取最后勝利”,對這張黨報的前途命運,以及在抗戰中承載的歷史使命,寄予深刻關注和重大期望。
周恩來在曾家巖50號作報告,鼓勵報館同仁堅持斗爭。
《新華日報》的“靈魂”
周恩來特別重視《新華日報》的辦報方向和隊伍思想建設。1938年12月,周恩來到達重慶,直接領導《新華日報》的具體工作,他指出:《新華日報》是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堅持抗戰、堅持團結、堅持進步的一面旗幟;《新華日報》要充當“大后方”人民的喉舌。
在實際工作中,周恩來要求《新華日報》采編人員不要單純地只做采訪工作,希望大家既要通過黨的統一戰線工作開展采訪活動,又要通過采訪活動來宣傳、加強黨的統一戰線工作。
1942年9月19日,《新華日報》副刊版面。
1940年9月,他提出《新華日報》一方面要注意站穩立場,另一方面也要活潑、巧妙,不能呆板。在報道工作中,周恩來要求《新華日報》緊緊圍繞堅持抗戰、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題,展開廣泛宣傳和報道。他還為《新華日報》親自撰寫社論、代論等重要稿件共108篇,24萬字。“皖南事變”后,《新華日報》發表的重大社論、代論、聲明、談話,大都出自周恩來之手。
在整風運動期間,周恩來親自主持報館的整風和改版工作。1942年9月19日,周恩來在為《新華日報》的《團結》副刊撰寫的發刊詞中總結了《新華日報》在這五年中存在的缺點。《新華日報》的批評與自我批評,貫穿于黨的整風運動中。在此過程中,《新華日報》辦報理念逐步成熟。
1941年12月7日,《新華日報》出版《棠棣之花劇評》專頁。
《新華日報》在險惡環境中堅持發聲
武漢失陷前夕,周恩來不顧個人安危來到報館,為《新華日報》在武漢的最后一期報紙作出安排,并親自口述社論《告別父老鄉親》。社論鄭重宣告:我們一定會回來的,武漢終究要回到中國人民的手中。
作為中共南方局書記,周恩來親自領導了新華日報社的工作,他向報社同志提出“編得好、出得早、印得清、銷得多”的要求,關心報刊的采編、印刷、出版、發行,親自撰寫、審閱、修改報刊的社論和重要文章。郭沫若在《洪波曲》中這樣描述周恩來:“他思考事物的周密有如水銀瀉地,處理問題的敏捷有如電火行空,而他一切都以獻身的精神應付,就好像永不疲勞。”
1950年4月,周恩來為《新華日報》在南京出版一周年題詞。
“皖南事變”發生后,1941年1月18日,《新華日報》刊發周恩來悲憤寫下的題詞和挽詩,文字蒼勁有力,文辭正氣凜然,是對皖南新四軍將士的無限哀悼,也是對國民黨頑固派倒行逆施的聲聲控訴。周恩來領導南方局和《新華日報》采取了一系列應變措施,使得“皖南事變”真相大白于天下。
1941年2月,國民黨憲兵在重慶街頭逮捕了《新華日報》報丁,并扣押報紙。周恩來聽說此事后立即親自上門交涉,在寒冷的街頭,僵持了近兩個小時,直到憲兵隊退還報紙,并釋放被捕人員。這件事立即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反響。
《新華日報》在周恩來的領導下,堅持進行抗日愛國宣傳,堅持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在國統區艱難的環境下一直堅持出版和發行,為黨發聲,為人民吶喊。
周恩來閱讀《新華日報》。2021年 時衛平 繪
開展文化統一戰線工作
重慶時期,隨著全國戰略形勢逐漸由戰略防御轉為戰略相持,《新華日報》被賦予鞏固與加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使命,在周恩來及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直接領導下,團結和引導一切愛國力量堅持持久抗戰、反對片面抗戰和投降倒退,鼓舞全國民眾堅持抗戰到底。
“皖南事變”以后,重慶文化界在白色恐怖下一度陷于沉寂,周恩來發現話劇舞臺是打破沉寂的突破口,從1941年10月起,積極引導文藝團體在重慶每年的霧季期間集中開展話劇演出活動,由此展開文化統一戰線工作,讓文化界人士在活躍的話劇氣氛中振作起來,提升人民大眾抗戰的信心。
周恩來奮筆為“皖南事變”題詞。
從1941年10月到1945年,重慶“霧季公演”在日機轟炸的情況之下堅持了4屆,共有28個劇社、團、隊參加演出,共演出大型話劇110多臺。
戲劇評論是這一時期《新華日報》編輯工作重點。周恩來同志親自組織劇評撰寫、修改的工作。例如,1941年11月《棠棣之花》首演,12月7日,《新華日報》出版《棠棣之花劇評》專頁,周恩來題寫了刊頭,并親自修改兩篇劇評。
重慶“霧季公演”成果輝煌,是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中共南方局積極引導和推動的結果,是《新華日報》積極宣傳的結果,展現了周恩來的雄才大略和細致周到的工作方法。
1941年1月18日,《新華日報》版面。
時時關心復刊后的《新華日報》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第二天,周恩來同志代表黨中央在中南海接見一大批黨內外準備南下的文化界人士。在這次接見和宴會中,周恩來同志宣布,中共中央決定在南京出版《新華日報》。
為了在南京恢復出版《新華日報》,黨中央從各地區、各部門調集了一大批在宣傳、新聞戰線上久經考驗的同志,他們帶著周恩來同志的親切教誨來到南京恢復出版《新華日報》。1950年4月,《新華日報》在南京出版一周年之際,周恩來同志親自從北京寄來了親筆題詞:在人民勝利的南京,出版新華日報一周年,今后應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楷模》雕像。2021年 吳為山作
在紀念周恩來誕辰125周年之際,重溫周恩來同志的卓越智慧、諄諄教導,緬懷他帶領的新華先輩們艱苦創業的往事,心潮澎湃,感奮不已。今天的新華報人一定會牢記周恩來同志的教誨,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加快建設“干到實處、走在前列”的百年大報和新型主流媒體集團而更加奮勉前行,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
新華日報報史館門樓
(江南時報記者 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