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錦+”激發非遺新生命力
“兩姓聯姻,一堂締約,良緣永結,匹配同稱。”南京云錦研究所的云錦織金婚書最近大受歡迎,網絡眾籌已超過50萬元。
運用“云錦+”多元文創方式,南京云錦研究所團隊讓古老的皇家藝術從玻璃展柜中走出來,以不同的方式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何以文創的力量激發非遺文化的生命力?記者日前探訪了南京云錦研究所。
織金婚書,盡顯中式婚俗之美
據《明史》記載,明朝沿襲唐宋服制,明朝婚服奠定了此后數百年女性大紅吉服、上衣下裳、鳳冠霞帔這一傳統服飾的形制,沿用至清和民國初期。從明代開始,皇室重要的典禮、節慶上,都以南京云錦服飾作為典禮服裝,尤其在婚慶上以云錦服飾為主。
南京云錦研究所文化創意主設計師高文芝前段時間剛剛完成了自己的明制婚禮儀式。她在市場調研的過程中發現,隨著國潮風興起,有相當一部分年輕人向往飽含傳統文化的中式婚禮。
為推廣中式婚俗之美,《“奉旨成婚”云錦織金婚書》應運而生。
記者在南京云錦博物館見到了婚書的實物。展開婚書的卷軸,喜慶的紅色底紋上采用暗紋織造技法,織出云錦傳統紋樣——代表福祿壽三多的石榴、佛手柑及壽桃。正文部分則選用唐代的赤地鴛鴦唐草紋錦,表達百年偕好、永不分離的祝愿。
“石榴寓意多子,佛手柑同音多福,壽桃代表長壽。”高文芝告訴記者,“在前期的紋樣選擇上,我們做了大量的資料考察,參考中國紋樣經典、傳統禮俗的研究文獻,最終選定了承載了美好愛情寓意的鴛鴦紋及三多紋。”
市面上已經有許多中式婚書,云錦婚書要如何做出差異化?南京云錦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周雙喜給出建議:運用云錦特有的織金工藝。
高文芝說,這個提議讓她茅塞頓開。首先,云錦織金原料珍貴,其他工藝很少使用,同時,在操作方面,金線不像桑蠶絲線是圓柱形的,有的是扁平狀的,在織金時需要使用“紋刀”這個特殊工具,需要資深的師傅才能熟練操作織造。加入織金工藝實現了云錦婚書的差異化破局。另一方面,云錦的紋樣需要在面料織造的過程中把圖案轉換成實體,需要給每一份婚書準備專門的設計稿,這意味著每一份婚書成品都是“私人定制”。
“云錦婚書選擇眾籌平臺進行線上首發,通過年輕人喜愛的互聯網交互形式,增強傳播力。”南京云錦研究所品牌部經理何冠奕說,收集眾籌名單時,工匠會同步準備材料,既能減少浪費,也能按時開始織造,讓婚書準時送到新人手中。
“云錦+”,讓皇家藝術更接地氣
古代絲織物中,“錦”代表了最高技藝水平的織物,南京云錦則列中國三大名錦之首。南京云錦有1600多年歷史,因其色彩瑰麗燦爛,形似天上云霞而得名。
云錦用料講究、織造工藝復雜繁瑣,兩個人一天僅能織出5厘米左右的云錦,素有“寸錦寸金”之稱。“過去,云錦作為皇家定制的高級絲織品,無論是作為服飾還是陳設裝飾,其紋樣題材,體現的是皇家風范。”南京云錦研究所銷售負責人段永潔說,現在的南京云錦不應該只是擺在櫥窗中的工藝品,為了更好地生存與發展,必須進行活化與創新,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
“俯下身子”,以更具親和力的姿態擁抱消費者。2021年起,南京云錦研究所拓展了三條新的產業線。一是以收藏鑒賞為主的云錦藝術品;二是云錦+生活方式,如云錦+皮具、云錦+茶具、云錦+香具等;三是各種帶有云錦元素的優質文創產品。
南京云錦博物館內有一處展示臺,專門擺放跨界聯名的文創產品,云錦的面料、圖騰、特色圖樣等都被植入其中。
去年,南京市民卡“金陵通”上線龍珠、柿蒂兩套云錦主題卡。《柿蒂卡》以云錦博物館館藏明代孝端顯皇后夾衣上的四季花卉作為主題,牡丹寓意雍容端莊、茶花寓意吉祥長壽、雛菊寓意快樂天真,柿蒂紋為經典云錦紋飾,暗寓“事事如意”。一張小小的交通卡,融入了精美的云錦紋樣,賦予實用品以文化價值。這組交通卡套盒也獲得了“第二屆江蘇旅游文創商品大賽”銅獎。
《中國文博文創消費調研報告》顯示,從年齡差異看,文創消費年輕化趨勢明顯。1990年后出生的消費者占比超過53%,其中“95后”占比達30%。如何賦予云錦時代氣息?
云錦研究所選擇與頗受“Z世代”歡迎的3D換裝手游《閃耀暖暖》聯動,推出一款云錦端儀套裝。游戲內,設置了做任務累積積分換取套裝、活動劇情介紹、問答任務等,向玩家科普云錦知識;游戲外,專門制作了一期云錦活動特輯,記錄了從云錦博物館的實地學習到游戲內制作套裝的全部流程。同時,雙方還把歷時8個月織造的云錦端儀套裝在云錦博物館線下展出。
高文芝便是這套漢服的設計者,她告訴記者,《閃耀暖暖》與云錦研究所合作的套裝,形制和版型也是參考館藏明代孝端顯皇后的綠織金妝花通袖過肩龍柿蒂緞立領女夾衣,整體配色以紅、黃、藍、綠、白五個正色為主,巧妙運用同類色的深淺暈色技法,大量使用片金線,顏色對比強烈、鮮明輕快。
文創產品,要以“意”取勝。云錦的圖案講究“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我們的文創產品都以有深厚文化內涵的云錦文物紋樣為基礎,而在圖案選取上,不局限于龍鳳呈祥,而是融入花鳥、山水、人物等,與老百姓建立更接地氣的連結。”段永潔認為,這正是南京云錦研究所堅持的“守正創新”之路。
(江南時報記者 錢海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