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戰場硝煙中穿越的三對文壇才俊之習鑿齒與釋道安
習鑿齒,字彥威,湖北襄陽人,東晉著名史學家和文學家。《晉書》卷八十二《習鑿齒列傳》記載,習鑿齒年少時就“有志氣,博學洽聞,以文筆著稱”,是遠近聞名的才子。
“習鑿齒”這個人如果說能夠引起現代人感興趣的話,首先可能是他的姓名。我在上世紀70年代末上大學讀書的時候,才知道歷史上有這么一個人物,并且對他的名字“鑿齒”二字感到很稀奇,總覺得有點神秘感。
在中國古代原始部落中,有“鑿齒”這樣一種習俗。少年男女到了成人年齡,由長老或巫醫將他們的上牙床兩側對稱的兩顆犬齒牙敲折、鑿平或拔除,也稱為“折齒”或“打牙”;也有認為,是指將上下牙床中間的門齒牙給折斷或鋸平。這樣做,其作用無非是成人的標志、部落的標志、審美的追求,但更重要的是第四點:便于用中草藥藥水救命的需要。古人、尤其是處于原始部落狀態的人們在生病時,主要靠中草藥煎熬成湯來灌腹治療,但有的突發性疾病、怪病出現后,病人倒下了,會出現牙齒咬得很緊現象,根本撥不開嘴,草藥藥水難以灌入,錯過治療時間,極易造成死亡。為了部落的繁衍和生存,人們終于下定決心,將門齒或側齒給鑿平折斷,隨時保障藥水灌入,這樣就可以及時挽救許多生命。久而久之,“鑿齒”就成了一種成人禮和生存的必要手段,相沿成習,代代相傳??脊虐l現,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時代,鑿齒習俗就在長江、黃河的中下游地區流行;直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我國境內的部分仡佬族、高山族地區仍然流行著鑿齒習俗。
時至今日,我身邊的有些飽學之士在提及到習鑿齒這個人時,仍然會想當然地以為,習鑿齒這個人可能就是干“鑿齒”這個活的。盡管事實并非如此,因為習鑿齒是在公元4世紀的西晉王朝末期出生,但從另一個角度也啟發我們,習鑿齒的祖輩或父輩能夠給他起這么個名字,說明習家不是平常的白丁人家,而應是書香簪纓門第?!稌x書》稱習氏宗族在襄陽地方是“世為鄉豪”,是遠近聞名的“富盛”大戶。不難推測,習鑿齒的名字是隱含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習氏家族史的信息,他的祖上很有可能就是靠行醫起家,并且是擅長“鑿齒”這一獨門絕活。
話說回來,習鑿齒的名字再富有文化內涵,也擺脫不了他人生際遇中,戰火硝煙彌漫、封建王朝動蕩變遷之困厄。
習鑿齒幼年時期,正值“永嘉之亂”后,西晉王室“衣冠南渡”。在王導等人的合力謀劃下,司馬氏政權的香火血脈在洛陽、長安相繼熄滅后,宣告在江左建康(今南京)的土地上得以延嗣,使華夏文化再次獲得生機。晉王朝從此分為西晉與東晉,歷史宣告進入東晉時期。對于身份一下子變為“東晉人”的習鑿齒等華夏子民來說,無異于是在經歷一場人生噩夢。
問題嚴重的是,隨著中國原有統一政權變成以長江為界,長江以北的“漢”文化大旗正在被匈奴人、巴氐人高高舉起,似乎西戎蠻狄成了華夏“正統”。隨著歲月的流逝,對于偏安江南的東晉政權來說,如果不去與北方爭華夏“正統”,那就等于承認自己是僭偽政權了!東晉王朝政權的“正統”性已經面臨極大威脅與嚴峻挑戰,當時的一些先銳知識分子已經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習鑿齒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習鑿齒一生著述頗豐,據《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及《新唐書?藝文志》記載,主要有《漢晉春秋》、《襄陽耆舊記》、《逸名高士傳》、《習鑿齒集》等四書。惜四書皆早已亡佚,其中《漢晉春秋》、《襄陽耆舊記》有清人輯本和今人校補本行世。影響最大的是《漢晉春秋》,采用“春秋筆法”,對東漢(后漢)至西晉近300年歷史進行記錄評述,對漢晉王朝“正統”問題提出思考,既具有現實意義,又具有歷史意義。筆者曾著有《習鑿齒的漢晉“正統”觀》一文,發表在《炎黃文化》雜志2019年第三、第四期上,對此進行了專門研究。
習鑿齒編撰《漢晉春秋》,肩負著為東晉王朝“正名”的使命擔當,他為國家能夠進入周、漢以來的“正統”系列而做歷史性梳理與理論性奠基,體現了他作為一代大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在《漢晉春秋》中,習鑿齒繼陳壽的《三國志》后,再次提出“季漢”歷史觀,提醒人們,在西漢、東漢后,還有一個“季漢”政權,即劉漢王朝是由西漢、東漢、季漢三個階段組成。在曹丕于公元220年年底逼漢獻帝劉協退位、自己篡位宣布建立“曹魏”政權時,劉備緊接著于公元221年在蜀中就宣稱自己是漢家皇帝,國號繼續稱“漢”,年號“章武”,這就是“季漢”,劉備為昭烈皇帝。習鑿齒認為,司馬氏建立的晉王朝應該是直接延續了阿斗劉禪交出的“季漢”政權,而不應該是曹魏的篡奪政權,只有與“季漢”政權直接對接,司馬氏的晉王朝才算是進入到了華夏“正統”序列。習鑿齒堅持這一觀點的理由是,當時把季漢政權打敗的,表面看起來是在曹魏政權名義下,但那時的曹魏政權已經實際上被司馬氏家族的力量所控制。
習鑿齒由知名文化人而成為官場中人物,與時任荊州刺史桓溫的提攜有關。按照東漢以來選拔官員的“征辟”制度規定,州、郡、縣一級官吏由中央朝廷委派,分別任刺史、太守、縣令,地方僚佐則由刺史、太守、縣令從當地辟除任命。經江夏相袁喬多次在桓溫面前舉薦,桓溫以荊州刺史身份征辟習鑿齒為“從事”,位列諸參佐之首。桓溫北伐時,習鑿齒也隨從參與機要,是桓溫的高級參謀,后來又任西曹主簿?;笢貙α曡忼X是“親遇隆密”,后又提升其為治中和別駕。正當仕途較為順利時,習鑿齒在桓溫有企圖纂逆晉王朝政權問題上,采取不配合態度,結果得罪了桓溫,旋降為戶曹參軍,后來又發配到外地,任滎陽太守。正是在此期間,他最終完成了《漢晉春秋》的編撰,從“正統”王朝史學觀角度,對桓溫的“覬覦非望”行為再次予以“裁正”。
習鑿齒因為有腳病,加之在滎陽任職期滿,世道動蕩,戰爭硝煙不斷,“遂廢于里巷”,回老家襄陽過起了隱居生活。在這期間,他重游襄陽漢晉故跡,搜集民間鄉土資料,又編纂了《襄陽耆舊記》,該書成為今人研究襄陽古代漢族人文的重要歷史文獻。晉廢帝太和五年(370年),習鑿齒曾游覽隆中,寫下了《諸葛武侯宅銘》等文章。
東晉時期,在襄陽這個地方,大家公認的著名文化名人有兩個,除習鑿齒外,還有一個就是對佛教道義研究造詣很深的著名高僧釋道安。
釋道安是常山扶柳人(今河北冀州),原姓衛氏,7歲開始學習《詩》《書》《易》《禮》《春秋》等儒家書籍,記憶力超強,書讀兩遍就能背誦。12歲出家為僧,學習印度佛理。45歲開始,他帶著弟子,在北方戰爭烽煙的空隙,一路南下,傳道護法,53歲時到達襄陽立腳,開始系統鉆研注解佛典,注釋《般若道行》《密跡》《安般》等經書22卷。他注重用中國傳統文化來解釋佛教文化,達到融通互滲,互為彰顯,文理會通,使經書的內容更加明白、準確,便于大眾接受。他又編纂經書總集名目,標明傳經人的情況,排列年代時序,結集為《經錄》一書,使眾經有依有據?!督涗洝芬怀?,各地學道者紛紛前來拜師學習,釋道安成了東晉時期的著名佛教學者和佛教領袖。
釋道安能夠在荊楚大地上生活,在佛教界立足站穩并潛心研習,與習鑿齒的推崇關心有很大關系。在釋道安大法師率領僧眾一路化緣顛簸、傳經布道,即將到達襄陽界時,對佛學也懷有崇仰和深研的習鑿齒就派人先行致書通好。在書信中,稱贊釋道安大法師是品德高尚,操行正直,既慈悲天下,又嚴格戒法,稱僧侶和百姓都得到了法師的蔭護。習鑿齒認為,自佛教傳來我國四百余年,雖有很多信奉者,但像法師這樣任當洪范、化洽幽深、得到眾多僧人思慕的大師還是不多見。如果法師能夠來襄陽弘法傳教,那就是降甘露于豐草,植檀香于江邊,如來之教,復崇于今日,率波溢漾,重蕩于一代??!其對釋道安贊美期盼之情,滲透紙背。待釋道安來到襄陽后,習鑿齒很快就前去拜訪他。
釋道安為人,俊逸灑脫,善辯而有高才。據梁元帝蕭繹《金樓子》卷五《捷對篇》記載,習鑿齒初次與釋道安見面時,恰好寺廟到了僧人們用午飯時間。見到習鑿齒來了,“眾皆舍缽斂衽,唯道安食不輟,不之禮也”。眾僧皆起立迎候,唯獨釋道安只顧埋頭吃飯,不起來施禮。
習鑿齒有點生氣了,厲聲說到:“四海習鑿齒,故故來看爾?!贬尩腊擦⒓捶畔嘛埻牖卮穑骸皬浱灬尩腊?,無暇得相看?!币粋€自稱“四?!比耍粋€自稱“彌天”僧,兩人相見如故,禪理妙語如珠,這在當時被傳為絕妙對句,被人們廣為傳誦。
釋道安前后在襄陽安心生活、弘道傳法達15年,這與習鑿齒盡地主之誼,對其日常起居悉心安排、多方翼護有很大關系,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釋道安的主要佛學成果也是在江南這片土地上取得的,而習鑿齒的佛學休養也得到了耳濡目染。
晉孝武帝太元三年(378年)二月,前秦王苻堅素聞釋道安、習鑿齒的盛名,命其長子、尚書令苻丕統領十萬大軍在進攻襄陽時,無論如何,要找到這兩位文化名人,把他們帶到朝廷來,苻堅甚至希望釋道安和習鑿齒能夠當他的輔佐大臣。第二年二月,由于被人出賣,前秦軍隊在襄陽終于俘獲到了釋道安和習鑿齒。苻堅聽說后,十分開心,立即命令用上好的車輿,由軍隊護衛,將他們護送到長安。
據《晉書?習鑿齒列傳》記載,苻堅“既見,與語,大悅之,賜遺甚厚。”可見苻堅是真心對待習鑿齒和釋道安這兩位文化名人,其開心的程度猶如追星族一般。
苻堅可能之前并不知道習鑿齒有一只腳有毛病,見面后,“又以其蹇疾,與諸鎮書曰:‘昔晉氏平吳,利在二陸(注:即上文的陸機、陸云兄弟);今破漢南,獲士裁一人有半耳。’”關于這段記載,《高僧傳?釋道安傳》是這樣的:“(苻)堅謂仆射權翼曰:‘朕以十萬之師取襄陽,唯得一人半。’翼曰:‘誰耶?’堅曰:‘安公一人,習鑿齒半人也。’”苻堅的意思是說,他發動十萬兵力去攻打襄陽,如此重大戰役才獲得了一個半人才,心中難免有點遺憾?!肮病笔堑孛?,當時隸屬襄陽,“一人”就是指釋道安;那半個人,指的就是習鑿齒。苻堅的話一方面體現了他雖身處戰爭時期,但對文化人才是渴望、重視、賞識、愛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幽默。苻堅稱習鑿齒為“半人”,并非指習鑿齒的才華不如釋道安,而是戲謔習鑿齒瘸著一條腿走路的樣子。
習鑿齒由于腳病和年老體衰的原因,也因禍得福,“俄以疾歸襄陽”,很快又被苻堅派人將他送回老家襄陽。
習鑿齒在重回故土后,襄州、鄧州土地又出現“反正”,重新回歸到東晉王朝版圖管轄,習鑿齒又由前秦國人回歸到了晉朝人。東晉朝廷準備征召他到京師建康“典國史”,但終因腳病未能成行。不久便病逝,享年66歲。臨終前,習鑿齒還是念念不忘,再次向朝廷上疏,闡述他的“漢晉”正統觀。
再說釋道安被作為人才戰利品護送到長安后,被苻堅召見后,很快與習鑿齒分開,被安排在了五重寺傳教,當時那里有僧眾數千人。作為受過南方豐厚文化土壤滋養過的他,在重新回到北方后,佛法參悟更加精進,始終堅持在戰爭的硝煙歲月中弘揚佛法,祈禱蒼生平安。東晉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圓寂,享年72歲。
有道是:
彌天布道下襄陽,
四海慕賢長安望。
河山破碎尋正統,
生靈涂碳梵音響。
六合歸一人間事,
佛法無邊心中藏。
命運難持類轉蓬,
中原何曾遠南方。
作者束有春,文學碩士,研究員。長期從事我國文化史研究和文化遺產保護,先后發表有關古代文學、歷史文化、文化遺產、民俗學等方面的研究論文百余篇;出版《感知風騷時代》《傳統與現代》《理學古文史》《江蘇戲曲文物研究》等學術著作多種?,F為《炎黃文化》雜志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