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月華
民以食為天,每到一個地方,吃是人們最常見也最困難的選擇,有人會因為吃而愛上一座城,也會因為吃而留戀一座城。
六合豬頭肉,南京人家喻戶曉。說起豬頭肉,我對它的第一印象便是肥而油膩。二十多年前,從不吃肥肉的我對其向來是敬而遠之。直到一次無意間的嘗試,使我領悟到豬頭肉的美味。每當經過滕記、李記、趙秦豬頭肉店鋪,我的味蕾便會打開,被那晶瑩剔透、顏色紅潤、香味撲面、掛著誘人油花的豬頭肉所吸引,必定會稱上一份荷葉包的六合豬頭肉帶回,與家人分享品嘗。
原來,豬頭肉不是只有肥的,相反一半以上都是瘦肉,但瘦肉并不老,入口即化,咸香留齒,而它的咸又不似南方咸貨那般濃烈,一口氣吃下幾塊后仍能游刃有余,對于口味偏淡的人來說是再適合不過了。尤其是腮幫上那塊“核桃肉”,屬豬頭肉中精華,肉質較緊且不油膩,酥爛潤滑,異香馥郁,而且經過長時間燜煮,豬頭肉中脂肪含量已降至極低。
六合豬頭肉的最佳吃法是肥瘦混搭,用荷葉包起來蒸燜,清香飄逸;瘦肉和肥肉、米飯的天作之合,相互糾纏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為豬頭肉帶來了無與倫比的層次感,皮層厚,韌勁兒足,肉香四溢,每一口下去仿佛都是驚喜,是一種讓人容易吃上癮的好嚼物。吃時若是蘸點香醋,定會不由自主生出人間美味的感嘆。
豬頭肉諧稱“扒豬臉”。雖非上品菜肴,但六合的豬頭肉卻別具風味,它是南京傳統的特色名菜,馳名于清乾隆十二年,距今已二百七十余載。據傳,乾隆南巡,每次經過六合,必定點名品嘗豬頭肉。百姓聞皇上如此褒獎,為感念皇恩,特將為乾隆烹制豬頭肉時的鹵汁保留,并兌入新湯里,日復一日,六合的豬頭肉遂有“乾隆老湯”豬頭肉之美稱。到了咸豐年間,“六合豬頭肉”已譽滿大江南北,美味就這樣一輩一輩流傳著。
它的味美,源自其在選材、加工、用料、火候、烹制上都十分的講究,保持六合豬頭肉的“原貌”,是道久負盛名的金陵菜。其具有香、透、潔的特色,“聞到開胃,進口即化,一抿下肚”,視感清暢利爽,口感肥而不膩,味純而嫩,糯香潤滑。它有著豐富的營養價值,性平,味甘咸;還有補虛滋陰,養血潤燥的食療作用,口味清淡,老少皆可食用。
2020年9月,六合豬頭肉入選江蘇省百道鄉土地標菜名單。南京美食豬頭肉已由民間休閑性食品,提升為宴席上一道當家菜。人們青睞六合豬頭肉,除了鐘愛它肥而不膩,異香馥郁,口感極佳外,還有豬耳脆、豬腦糯、口條松、瘦肉緊等多種滋味。豬頭肉含有科學家正在研究的人的第五種味覺“旨味”。人對“旨味”的感覺就是好吃,在大腦意識到“旨味”存在口中便發出信號,使身體產生多吃的欲望。
都說美食在陋巷,“酒香不怕巷子深”,這話不無道理。如今,六合豬頭肉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喜愛,它是獨特的地方性極強的佳肴,就像是舊時鄰里一樣親切。要嘗正宗豬頭肉,必須六合走一走,在工作之余到六合游覽一下自然山水,放松一下身心,再品嘗豬頭肉的美味,不也是一件美事嗎!
獨特的香味是六合豬頭肉的靈魂,它是時間、作料、手工技藝、匠心共同作用的結晶。藏在巷子里的六合豬頭肉,不張揚不刻意,卻能直沁心脾,這才是真正的美食。時光匆匆,變的是這個世界,不變的是我們的味蕾。愿時光駐留,胃無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