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流淌,會讓一個地區富有生氣和靈動。南京市紫東地區馬群的百水河正是以其綿延千年的浸潤,才孕育出了蓬茸的迷人秀色,潺潺流水,草長鶯飛,垂柳輕拂,亦寒亦暖的纏綿,若有若無的煙雨,不僅凸現了水鄉文化的生動靈氣,還擁有寧靜致遠的壯闊和超脫千載之下還散發著綿綿不絕的江南情調,不經意間,也會觸碰到魂牽夢縈的浪漫情懷,生于斯,長于此,是百水河養育了我,百水河于我有著難于釋懷的情愫。
縱貫馬群南北全境的百水河,北起馬群街道百水洞,自仙鶴門流經百水橋到滄波門,最后流經運糧河至外秦淮河入長江。之所以叫“百水河”,是因為這條河匯集了白龍山西麓的天然降水和紫金山東麓百余條山澗之水而得名。
百水河是馬群人民賴以生存最寶貴的水資源,千百年來,百水河日夜流淌,遇旱能灌,遇澇能排,她孕育了馬群的兒女,濃縮了馬群的歷史,見證了馬群的發展,被人們稱為“母親河”。百水河是一條滄海桑田的河,一條富有歷史文化底蘊的河,一條有形遺產、無形財富的河,一條留住鄉愁的河,一條承載夢想和希望的河,同時也衍生了一批因河而名的橋、村莊和道路。
有河就有橋。據《明初京畿重鎮——馬群》一書記載:在百水河下游流傳著和尚捐建和尚橋,村民感恩改村名的地名掌故。有個原名叫蘇家巷的村子,明代有村,村中有廟,和尚廟有個姓向的住持,見蘇家巷臨近百水河,圩田河網密布,交通不便,就四處化緣,捐錢修建了一座單孔青石拱橋,村民感恩和尚的善舉,把蘇家巷更名向尚村。和尚橋目前尚在,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百水橋位于棲霞區馬群街道老寧杭公路馬群至麒麟門之間的百水河上。清《同治上江兩縣志》曰,宋代因建在東驛路(古京口大道)上,并跨白水,稱白水橋。宋、元、明、清出版的《上元縣志》均對此橋有記載:“白水橋在城東二十里,地屬上元縣興賢鄉。”證明這座橋宋代以前就有了。張祈有白水橋斷碑詩云“出廓悠悠信馬蹄,荒煙衰草不勝悲。江南舊事無人記,時有黽蚨載斷碑。”清末(1919),該橋被拆重建,以河名“百水”二字更橋名。民國20年(1931),迭加修建至今。自從有了百水河和百水橋,附近的村落、道路、居民小區也紛紛冠以“百水”二字,如百水橋村、百水橋路、百水橋南路、百水家園、百水芊城、百水東苑、百水新橋等。百水河已融入當地歷久彌新的人文歷史,也成為當地人津津樂道的文化靈魂所在。
良禽擇木而息,古人擇水而居,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具有悠久歷史的馬群,本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興的古鎮,世世代代勤勞勇敢的馬群人,沿河攔水筑壩,擇水聚居,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留下了三個叫“壩”的古村落,百水河下游的石壩村,中游的葛家壩村和上游的獅子壩村。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大開發促進了大發展,許多村名在,村子不存,如今的馬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沿百水河下游布局了五個社區,幾萬人一下聚居在河邊,由于前期缺乏規劃,生活污水直排河中,河水污染,臭氣熏天,百水河一度成為污水河,河水在呻吟,人們在吶喊。
推動紫東地區崛起,開展百水河環境整治,雨污分流,砌水泥護坡,建河邊公園,綠化、美化、亮化,夜晚河邊的彩色瑩光燈流光溢彩,河水變清了,環境變美了。河邊公園唱歌、跳舞、打拳、休閑散步的人來人往,川流不息。
著名劇作家柯靈說:“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牽夢縈的土地。得意時想到它,失意時想到它。”每每當我徜徉在整治一新,風景如畫的百水河畔,觸景生情,感慨萬千。百水河既是一首詩,一幅畫;也是一份記憶,一種念想;更是一腔情懷,一生眷戀。我愛你,百水河。
王國樑,江蘇南京人,1955年5月出生。當過農民,會耕地耙地;干過工人,也會車鉗銑刨;做過教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地理教師),寫作是業余愛好,后來竟然寫進了區級機關,成了一名黨史工作者。有100多篇文章散見于全國各類報刊雜志,參與4本黨史書籍和3本街道地情書的撰稿編纂工作,其中擔任《明初京畿重鎮——馬群》(中國文史出版社)一書的執行主編,平時擅長文史方面的寫作。系棲霞區作協、南京市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