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長山”位于鎮江市丹徒區境內。山不高,但主峰海拔近350米,是寧鎮山脈東段的高峰,更應該是鎮江境內最高山脈了,鎮江的金山、焦山、北固山三座山均只有幾十米高;山不壯,但卻很長,呈東西走向,有12華里長,故名“十里長山”。可能“鎮江三山”太出名了,十里長山不為常人知曉,我也是第一次走進它的懷抱。
北宋書畫家米芾的后半生主要在長山度過,在此獨創了米氏山水畫法,死后于北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六月某日,“葬丹徒長山腳下”,長眠于此,應該說為十里長山帶來了文化基因。米芾生前有潔癖,但有時又倜儻不羈,譬如拜石,故又有“米癲”別號。近年來,當地政府為了紀念米芾,在山上打造了一個米芾文化公園。2021年5月27日上午,余與鎮江市王玉國、蘇州市高福明、徐剛毅、陶偉明四君同行,驅車前往米芾文化公園觀瞻,到了那里才知道,米芾文化公園只是十里長山上的一角。
我們沿著山間步道拾級而上,忽見一汪小水潭,位于步道與碑刻長廊連接點的左側。只見潭水渾濁,概因昨夜山雨沖刷山體、塵土下瀉所致;潭對面的水中有一叢茂密的蘆葦,葉青綠,桿青黃,長勢旺盛;潭周邊有雜樹野草環繞,亂石大小不一,參差其間。
正在駐足觀望之際,水潭里已傳來了陣陣“咕也”“咕也”“咕也”的蛙鳴聲。雖然只是一蛙孤鳴,但蛙聲渾厚如鼓,節奏不疾不徐,在幽靜的山谷中顯得格外入耳。
憑我年少時在鄉村生活的經驗,這不是普通青蛙發出的聲音,普通青蛙的發聲是清脆而又節奏明快,是三個音節的“咕咕咕”,而身邊聽到的應該是一種被雅稱為蟾蜍的“癩蛤蟆”發出的聲音。
初夏上午時分,癩蛤蟆也不休息,還在不知疲倦地發出原生態聲響,猶如天籟一般。我知道,這聲音并不是歡迎我們的到來,與我們人類無關,只是蟾蜍對自己生存環境的滿足在唱贊歌,也可能是因為近來天氣開始悶熱、雨水將要豐沛起來的預兆。
我駐足潭邊,很想見到這位水陸兩棲的山中靈物身影,并像孩童似的模仿蟾蜍的發聲,發出“咯咯咯”的聲響,想引起它的注意。誰知蟾蜍充耳不聞,不予理睬,只是慢條斯理、有板有眼地發出它那“咕也”“咕也”“咕也”的聲響。我趕緊知趣地走開,不再打擾蟾蜍的世界,讓它繼續在十里長山的懷抱中獨唱吧。
步道連廊不遠處,言恭達先生題寫的“重刻宋拓米帖”幾個大字已隱約可見,前方有許多碑刻米帖在等著我、有“紹興米帖”“米家山水”在等著我去欣賞呢。有道是:
十里長山米芾園,
造化人文相媾聯。
曲徑通幽尋覓處,
山澗積潭蟾鳴遠。
老生聊發年少趣,
怎奈秉性難成癲。
米家山水紙上趣,
大地如畫長青山。
(束有春 2021年5月29日于金陵四合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