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時節,位于南京城中清涼山公園內的古崇正書院花木扶蘇、綠樹成蔭、鳥嘀蟬鳴,到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古崇正書院始建于明嘉靖年間,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明代首位南京狀元焦竑即出自該書院。歷史上幾經被毀,如今的古崇正書院是1980年由南京市政府撥款,由著名建筑學家楊廷寶設計重修的。據記載崇正書院歷經兩年維修重建,楊廷寶在整個設計和修建過程中曾數十次前來工地,足跡踏遍整個書院,與書院結下了不解之絕緣。
楊廷寶字仁輝,出生于1901年。楊廷寶的母親米氏,能書擅畫,是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后代。在母親的影響下,楊廷寶終其一生與繪畫相伴。他以多方面突出的成就,被稱為“近現代建筑第一人”,建筑界有“南楊北梁(梁思成)”之譽。1912年,楊廷寶考入河南省留美預科班,不久便以“全省第一”的成績考入清華留美預科班,并連跳兩級進入三年級。1921年,楊廷寶考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
(楊廷寶)
在美國留學期間,他僅花兩年時間便學完四個學年課程,曾先后榮獲艾默生建筑設計大賽一等獎,市政藝術學會設計競賽一等獎,引發眾多關注。他的建筑設計也入選了美國出版的《建筑設計習作》一書。1926年,眷戀祖國的楊廷寶放棄了美國建筑事務所的重金聘用,回到了祖國。
楊廷寶回國后,被天津基泰建筑工程公司聘為建筑師。楊廷寶的設計理念,是兼收并蓄,設計中量體裁衣,切合實際。他主張洗練凝重,反對浮華鋪張。在楊廷寶的建筑設計中,人們可以讀出一種整體思想及一種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建筑師的理念。
上世紀30年代后,轉向上海、南京一帶,足跡遍及全國許多城市,與趙深、陳植、童寯等3人合作的華蓋建筑師事務所,是當時有影響的建筑事務所之一。楊廷寶在事務所的工作至1949年止。1940年起,他兼任中央大學建筑系教授。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南京大學建筑系教授,南京工學院建筑系教授、系主任、副院長、建筑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中國建筑學會第五屆理事長等職。
漫步在南京,隨處可以看到楊廷寶設計的著名建筑:
紫金山天文臺、中山陵園音樂臺、大華戲院、原碩校場南京民航候機樓、南京長江大橋橋頭堡工程建筑等。聽到這一個個熟悉的名字,看到這一座座建筑,人們便會想起一個共同的名字——楊廷寶。
無論是作為設計者還是老師,楊廷寶最關心的,是“建筑師為人類提供的生活和生存環境是否合理、合法、合用”。 楊廷寶有一句名言:“處處留心皆學問。”正是他時時觀察生活,處處體驗生活,才深切體會到建筑設計要做到全心全意為人而服務,就必須從細節做起。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平時他問題隨身帶著小鋼卷尺、小本子和筆,凡是看到好的設計、好的實例,就畫下來、記下來。
揚廷寶在建筑設計中貫穿前中國傳統文化的“和”、“合”理念,所設計建設的建筑物多四方合圍、對仗公正。這在古崇正書院的建設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書院依山勢而建,分為三進,一殿與二殿由兩邊回廊相連接,廊壁墻上開各式花窗,東側廊壁嵌有兩塊石碑。二殿與三殿間是開闊青石平臺,其東側有一組山水小景。三殿是書院的制高點,周圍一片蒼翠,抬頭遠望,南京城西美景盡收眼底。
在南京留下楊廷寶的題字很少,而在古崇正書院二進通往三進的臺階前,則鑲嵌著他1982年3月重修書院時題寫的“清涼世界”四個端莊的楷書,透過字里行間能領悟到當年大師對清涼山、古崇正書院的無比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