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8日,由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主辦,江蘇新華文化藝術投資有限公司承辦的、我校藝術家楊小民的“春風守望——楊小民鄉村生活水墨小品觀摩展”在新華全媒體藝術館舉行別開生面的開幕儀式。著名作家、學者、藝術家、記者,以及來自一線的生態農業實踐者,被楊小民筆下反映黃河流域原生態農村生活的52幅水墨小品深深打動。
參展領導、嘉賓與藝術家一起為開幕式揭幕
楊小民在開幕式現場接受記者采訪
令人沒想到的是,這一場以鄉村生活為題材的畫展尚未開展,52幅作品就已通過微信被預訂了大半。看似“土得掉渣”的農村題材畫作為何如此受歡迎?
作為中國鄉村寫意繪畫代表性人物,楊小民將獨特的人格魅力發揮到中國鄉村的作品中。他選擇了鄉村老漢這一最具代表性的符號來展現鄉村。無論是在麥穰跺邊打盹,還是耕地勞作、劃船出行,率性、智慧、自得其樂的老漢鄉村生活,喚醒了都市人朦朧又溫暖的鄉村記憶。
評論家認為,楊小民的鄉土畫作注入了現代審美意識,“雖然鄉土,但是不土”,從繪畫本身來說,他筆下的“鄉村老漢”有畢加索的變形,也有梵高的狂野,造型雖然夸張,但是筆墨關系卻又是嚴謹的。“楊小民的所有作品都在與我們分享生機與繁茂。”牛津大學東方研究所博士、國際知名藝術史學家徐小虎教授如是評價。
在著名作家趙本夫看來,楊小民的作品內涵豐富,看似很鄉村,其實很現代。“很多人包括文學界在內,對于‘現代’是有誤讀的。他們認為那些最新的、最潮的東西就叫‘現代’,但在我看來,‘現代’的內涵就兩個字:包容”。趙本夫認為,畫家最后的積累都是精神的積累,他形象地比喻說,藝術家如果把自己的肚子吃大了,就不愁沒東西寫、沒東西畫。“失掉了故鄉背景,也就失去了藝術創作的根基。沒有從遠處回望家鄉的視角,也就沒有重新發現價值、超越自己的可能。”趙本夫認為,自己從楊小民的畫中,讀到的正是家鄉徐州的氣質,樂觀、淡定的生活態度,以及幾千年來形成的思維定式——關心天下事。
開幕式上眾家評說楊小民的畫
和一些畫家對當代中國農村進行遠距離想象式的創作不同,生長在徐州鄉村的楊小民,常常背著背包,獨自一人深入中國各地的山林鄉野采風,太行山麓、黃土高原、微山湖邊、徐州鄉鎮各地,都留下了楊小民的汗水與腳印,很多畫作都是他在田野、公路旁展開畫紙創作出來的。在楊小民看來,老漢其實是鄉村里最具代表性的符號,一方面他們比青年人的故事多,內心更豐富,裝滿了人生的體驗,另一方面他認為在繪畫的表達上,老漢形象的豐富性特別適合在宣紙上表現。
在這些作品中,楊小民表達的還有城市人在網絡時代對“根”的迫切性。在展出的一幅作品中,動物們的相處場景被楊小民生動地刻畫了出來。豬牛羊狗在一起,豬趴在那,貓跑過去將爪子搭在它腿上,小狗跑過來湊熱鬧。“網絡世界里我跟你聊得很愉快,但一旦停電就什么都沒有了,現代人更渴望真實、可觸的關系。”
《早春老漢》 34x68cm 楊小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