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形式發布《終戰詔書》,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早在8月10日夜,少年喬春生就在重慶民生路新華日報營業部門前,搶購得一份“號外”,此份號外刊發的是令全國人民歡呼的簡訊——《接受波茨坦宣言 日本無條件投降》。當時,距日本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還有5天,美國新聞處最先向中國方面通報了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的消息。《新華日報》和重慶其它幾家報紙,用最快的速度編排印發,以“號外”的形式將這一天大的喜訊率先傳播。此后,雖輾轉多處,喬春生始終珍藏著這份“號外”。1985年9月,在南京永勝內燃機廠任助理工程師的喬春生投書《新華日報》,表示愿將這份 “號外”,捐獻給黨和國家。時任新華日報資料組副組長的武乾,代表報社接受了這份珍貴的饋贈。目前,這份“號外”,珍藏于新華日報報史館。
九月初,我讀到兩封信。一封是南京日報社一位同志的信,信中說:“南京永勝內燃機配件廠喬春生同志保存有一份一九四五年八月十日重慶新華日報所出的日本無條件投降‘號外’。不知有否保存價值?他愿意捐獻出來,我讓他來找您。”另一封是喬春生給報社的信,信上說:“這張新華日報‘號外’,我已珍藏了四十年了,這是在我少年時代——一九四五年八月十日夜間在重慶新華日報館門前,在全國人民喜聞抗日戰爭勝利的震撼人心的大好消息、萬眾歡騰狂呼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的情景下爭購得的。”又說:“值此抗日戰爭和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四十周年紀念之際,我特將這份具有歷史意義和教育意義的號外,捐獻給黨和國家。”喬春生送來上述兩封信和“號外”時,我適不在。他留下信,將“號外”帶走了。讀信后,我隨即打電話給喬春生同志,表示感謝,并約定七日上午去訪他。
我查閱了北京編印的《新華日報研究通訊》第三期所刊《北京圖書館影印<新華日報>的說明》和《征稿征集文物啟事》,其中講到在全國要征集的所缺《新華日報》,但均未提及這份“號外”。
因我報資料室沒有《新華日報》影印本,我又打電話給南京市梅園新村紀念館資料室汪云慧同志,請她查《新華日報》影印本中有無這份“號外”。她查后告我:有前一天(即九日)所出“蘇聯今日對日宣戰”的“增張”,沒有十日所出“號外”。這就說明,喬春生同志珍藏的這份“號外”,至今尚未為《新華日報》影印出版者和報史研究者所知,很可能已是海內孤刊了,彌足珍貴。
七日上午我去廠訪問喬春生,相談甚歡。他鄭重地將這份“號外”交給我。“號外”是用當時特有的土黃紙印刷的,十六開大。出版時間是“三十四年八月十日(即一九四五年八月十日——編者)下午十時”,定價“每份廿圓”。兩行大標題是《接受波茨坦宣言日本無條件投降》,文為兩則電文。
喬春生同志于一九四七年離開重慶去上海,又到過天津、沈陽、北京,北京解放后,參軍到甘肅,后到南京讀書,考取北京農業機械學院,畢業后分配到陜西工作,現在永勝內燃機記件廠任助理工程師。他歷經四十年的漫長歲月和動蕩生活,懷著革命感情保存這份“號外”,未有缺損,難能可貴。建議有關方面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
一九八五年九月九日于新華日報社
小貼士:“號外”是報刊按編號發行之外遇緊急消息須及時報道而臨時編印的增刊。《新華日報》自創刊以來,編發了多種形式的號外,有據可查的有50多個。在抗日烽火中,這些"號外"更及時地傳遞抗戰前線的勝利消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抗戰主張和有關信息。新中國成立后,《新華日報》通過"號外"的形式發布即時重大新聞。隨著信息技術發展,新媒體逐漸興起,"號外"所承載的傳統意義上的功能已經成為歷史記憶,《新華日報》"號外"從形式到內容也都跨入了融媒體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