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春讀史】黃帝與炎帝及堯舜禹關系述略
      2022-08-25 12:35:00  來源:江南時報  作者:束有春  
      1
      聽新聞

        我們對炎帝、黃帝、堯、舜、禹的名字可能并不陌生,但對他們之間的關系卻并不一定清楚。本文將通過《尚書》《國語》《史記》等大量歷史文獻梳理,在歷史與神話之間穿梭,在人性與神性之間尋找連接點,通過對他們光輝業績的簡略陳述,以增強對他們相互間關系的進一步了解,以從中獲得一份共同尋根的喜悅。

        一,黃帝與炎帝是兄弟倆

        黃帝這個人不姓黃,原名姓“公孫”,名“軒轅”。他生下來70天就會說話,天生具有神異秉賦,幼小年紀就像成人一樣懂禮識事,長大后既聰明又機敏。黃帝的出生地,據唐代人考證是在壽丘(今山東曲阜境內)這個地方,但他又是在姬水這個地方長大,“黃帝以姬水成”,(《國語·晉語》)所以又姓“姬”;同時他又在“軒轅丘”這個地方居住過,所以又名“軒轅”“軒轅氏”。只因黃帝有“土德”祥瑞吉相,而土的顏色又是黃色,所以,這位“軒轅氏”大人又被人們尊稱為“黃帝”。

        黃帝除了有“軒轅氏”、“公孫”及姬姓外,又號稱“有熊氏”,因為黃帝的父親少典曾經當過“有熊國”(今河南新鄭一帶)的國君,后來被黃帝繼承了。

        黃帝父親“少典”傳是伏羲與女媧結合后生之的兒子。黃帝的母親是“有蟜氏”的女兒。據《國語·晉語(四)》記載司空季子的話:“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這就充分說明,炎帝與黃帝是同胞兄弟二人。也有記載說,少典與一個名叫女登(又名任姒)的女子結婚生下了炎帝,與一個名叫附寶的女子結婚生下了黃帝。如果依這種說法,那么炎帝與黃帝是同父異母兄弟了。但無論哪一種說法,炎帝與黃帝是兄弟是鐵定的了。

        但在后來的事業發展過程中,兄弟二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最終反目成仇,進行火拼,這是由于“異德之故”,雖然如此,“二帝用師以相濟”,通過戰爭,形成不一樣的“異類”姓氏,更便于“男女相及,以生民”。炎黃大戰,最終卻是達到了有利于子孫繁衍的效果。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有了這樣的認識。

        炎帝是“火德”,火總是炎炎燃燒的樣子,所以被人們稱為“炎帝”。炎帝長于農業生產,稼穡里手,讓跟著他的人們首先能解決填飽肚子有飯吃問題,所以其部落很快發展壯大了起來,人們尊稱炎帝為“神農氏”,各諸侯方國一開始都聽炎帝指揮。但是發展到后來,諸侯方國之間相互侵伐不斷,“暴虐百姓”,而炎帝因為手中只有生產工具、缺少過硬的殺人武器,控制不住社會動蕩局面,就這樣,神農氏開始慢慢衰敗了。

        而黃帝在注重農業生產的同時,也注重弓箭干戈制造,征服力明顯比只專注于農業生產的炎帝要強。史載,黃帝“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黃帝一方面自己修德立德,通過樹立威信來征服別的諸侯方國,一方面對那些不順從的諸侯方國直接動用“干戈”,武力討伐征服,遂使“諸侯咸來賓從”。

        黃帝在“習用干戈,以征不享”時,在“阪泉”和“涿鹿”這兩個郊野古戰場上,先后打敗了炎帝和炎帝的后裔蚩尤,從而徹底取代了“火德”的炎帝神農氏。 “軒轅氏”取代了“神農氏”,諸侯都來尊稱黃帝為天子。

        從炎帝、黃帝二人發展軌跡看,應該是炎帝所在部落最先發達起來,是農耕文化的代表;而黃帝會使用“干戈”等冷兵器,并且能夠訓服熊羆貔貅?虎來作戰(亦說為動物圖騰崇拜的諸侯方國軍隊),帶有游牧民族特性,是游牧文化的代表。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在上古時就碰撞,華夏民族在文化源頭就帶有融合發展特點。從發展時間先后來看,炎帝的農業生產在先,黃帝的游牧業在后,所以后世稱“炎黃”而不稱“黃炎”,我們稱自己是“炎黃子孫”而不說是“黃炎子孫”,也是歷經滄桑歲月而沉淀下來的約定俗成。

        二,堯帝是黃帝的第五代孫

        據《國語·晉語(四)》記載,黃帝有25個兒子,但只有14個兒子取得了有姓氏的資格,這14個兒子在傳承過程中,最終形成12個姓。他們分別是:姬、酉、祁、己、滕、葴(亦作“箴”)、任、荀、僖、姞、儇、衣。根據“同姓為兄弟”原則,其中“青陽”與“夷鼓”兩個兒子與“己”姓合一,亦有說“青陽”與“蒼林”兩個兒子與“姬”姓合一,所以就變成14個有權得姓的兒子最后只有12個姓傳世。

        黃帝的“正妃”名叫嫘祖,是西陵國的女子,他們結婚后居住在軒轅之丘,嫘祖為黃帝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名曰“玄囂”,一個名叫“昌意”。

        根據中國最古老的官方史書《尚書·堯典》及漢代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我國上古“天下大同”時期出現的三位天下共主堯舜禹都是黃帝的嫡系裔孫,理清他們與黃帝的關系及他們之間的關系,對于我們這些“炎黃子孫”們也是一次尋根問祖的集體行動。

        黃帝這一脈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日益強大。黃帝由正妃嫘祖生的兩個兒子,開始是昌意的兒子顓頊稱帝,很有政績;顓頊生的兒子叫窮蟬,在顓頊死后沒有能夠繼位,變成了庶人。這時,黃帝與嫘祖生的另一個兒子玄囂這一脈開始銜接上了。玄囂的孫子即黃帝的曾孫帝嚳高辛以顓頊“族子”身份繼位。帝嚳高辛生子放勛,這個放勛就是后來即帝位的帝堯。由此可以推算出,堯帝是黃帝的第五代孫。

        堯帝在位時間很長,開啟了中國上古時代的新紀元。史書稱其“仁如天”“知如神”,靠近他時,其感覺如太陽照臨、有葵花向太陽般的磁場,可見其親和力十分迷人;遠望堯時,如同被祥云覆渥、人與物均可享受到他德化膏雨般的浸潤。堯帝為人,“富而不驕,貴而不舒”,在他領導下,“九族”和睦,“百姓昭明,合和萬國”,“國內”是百姓安康,和睦相處;“國際”是和平共處,萬國來朝。

        在堯帝時代,我國天文歷法科研工作得到飛速發展。一年有四季、一年有366天已經推算出來了,并且已經知道實行“閏月”。

        為了“敬授民時”,科學指導農業生產,堯帝要求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位大臣以懷抱對昊天敬順敬畏的心情來開展對日月星辰的問天行動,開展歷法研究工作。堯帝讓他們四人分別來到“旸谷”東方、“南交”南方、“昧谷”西方、“幽都”朔方即北方,進行一年“四時”氣候變化、太陽與月亮星辰關系變化觀察,最后得出了日出、日中、日永、日短的時候,太陽照臨地球的時間長短數據,得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個季節中的主要節氣,如同今日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點。

        正是在姓羲姓和四位科學家(一說“羲和”為一個人)的辛勞和智慧下,當時就得出了一年有“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即366日的科學結論;并且知道了“以閏月定四時”,通過“閏月”方法來解決太陽、月亮與地球運行過程中出現的“月大”“月小”問題,避免了一年四季出現錯亂現象。我們今人所知的一年有365天,過幾年就有一次閏月的結論,在堯帝時代就有了。我國天文氣象歷法事業的發展,在堯帝時代就形成了第一座高峰。

        堯帝在位70載后,向“四岳”發出號召,希望各路大酋長們能夠向他推薦接班人,推薦的對象包括出生“貴戚”或已經“疏遠”了的、落泊到民間的“隱匿者”。大家一致推薦當時已經30歲的光棍漢、被瞎子父親瞽叟和后娘欺負、又被后娘生的弟弟象欺負、但卻一直“能和以孝”的虞舜這位年輕人。

        既然“四岳”們一致稱贊虞舜這位青年人,于是,帝堯決定,先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同時嫁給舜,讓她們“以觀其內”,從內部來對舜進行考察。這還不夠,堯又派自己的九個兒子來與舜相處,“以觀其外”。

        舜從此結束了單身漢生活,與兩位妻子和九位內弟來到了媯汭(guī ruì)即媯水河灣這個地方居住,(地點在今山西省境內)開始了小家庭幸福和諧生活。

        舜的母親去世早,所以舜從小天性中就懂得對父親孝順、對家人和善。在被岳父堯帝安排到媯汭這個地方過小家庭生活后,舜還是放心不下父親他們,于是又把瞎眼父親瞽叟及后娘、后娘生的弟弟象接到自己身邊居住。誰知這些人還是要經常欺負甚至暗算舜。《尚書》及后來的《史記》中,稱舜是瞎子瞽叟的兒子,而他原先家庭中的三位為人品性是:“父頑,母嚚,象傲”,這里的“母”指后娘,“象”是后娘生的弟弟,他們三人是不守德義、不講忠信、傲慢自大。舜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真是夠嗆。

        瞽叟他們被接到媯汭后,本來想大家有個互相照應,誰知他們繼續向舜耍陰險毒計,幾次三番,差點要結果了舜的性命。他們趁舜在倉廩頂上為防止漏雨而干涂泥重活臟活時,突然抽掉梯子,讓舜在倉廩頂上下不來,并且又在下面縱火焚廩,想把舜給燒死掉。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們又趁舜在井底清理淤泥時“下土實井”,想把舜給埋在井底下活活壓死。弟弟象早就動了要將兩位嫂嫂占為己有的歪心思,所以每次都積極充當謀殺舜的主謀。

        舜在兩位妻子和九位內弟的幫助下,一次次化險為夷、巧妙脫險,但事后又權當什么事情沒有發生。舜給瞎子父親和后娘及同父異的弟弟象是留足了面子,他們愈是要加害于他,他就愈是待他們“彌謹”,更加謹慎細微地服侍他們。舜在以自己的孝行和德能、在以實際行動來首先感化家人,使他們的品行走向端正。舜不僅自己做到了“修身”,還做到了“齊家”,他的為人品德得到了進一步檢驗,具備了“平天下”、當天下共主的潛質,令堯帝很是滿意。

        于是,帝堯又從行政領導能力方面來觀察和培養舜。堯帝讓舜做一些“慎和五典”、熟悉百官等級職能、在帝庭迎送諸侯等方面的工作,舜完成得很出色,堯對舜的執政能力與社會交際能力也十分滿意。但這還不夠,堯帝還要從意志與毅力方面來考察舜。舜又經受住了“入山林川澤”、遭受暴風雷雨肆虐襲擊而“行不迷”的考驗。通過內外觀察,堯帝深深感到,舜已經具備了“圣人”條件,將來可以接他的班。

        又過了20年,堯確實因年紀太老了,就讓舜代替他執政,“攝行天子之政”,但還是沒有將天下共主的位置正式傳給舜,而舜這時已經年過半百50歲了。

        一直到堯“退居二線”8年去世后,舜才正式繼位,當上了天下共主。史書明確記載:舜“攝政8年而堯崩”。由此看出,帝堯是實行了“終生制”。堯去世后,老百姓十分悲哀,“如喪父母”,“四海遏密八音”,自覺堅持3年不舉行娛樂活動,以表達對這位華夏共主的深切懷念之情。

        三,舜帝是黃帝的第八代孫

        舜帝與黃帝關系如何?原來舜帝也是黃帝的后裔。

        舜帝本為貴族血統出生,他是由當年被廢為庶人的窮蟬那一支發展而來。具體人物關系是這樣的:舜的父親叫瞽叟,鼓叟的父親叫句望,句望的父親叫敬康,敬康的父親叫窮蟬,窮蟬的父親叫顓頊,顓頊的父親叫昌意,由此說明,舜是昌意的第七世孫。而昌意又是黃帝的兒子,由此推算,舜帝是黃帝的第八代孫。

        如此看來,堯的輩分要高于舜三代,堯將自己的女兒下嫁給舜,不僅是近親結婚,而且在輩分上也亂了套,舜是娶了娥皇、女英兩位姑姑作妻子了。當然,我們不能用今天的婚姻觀來審判上古一夫多妻及“族內婚”與“族外婚”并存現象,由家族的繁衍興旺、財富的守護往往是擺在第一位的。

        舜是由窮蟬這一支“皆微為庶人”后發展而來,帶有東山再起的意義。同時我們也發現,當時的貴族階層在落泊衰敗、變成庶民后,他們的高貴血統仍然存在并被認可。當這些由貴族變為“庶人”的后裔中出現佼佼者時,照樣可以贏得光宗耀祖的權利,照樣可以接過天下共主的權杖。

        堯與舜的政權交接,盡管不是建立在直接血緣關系基礎上,甚至被后人冠以“禪讓”而歌頌,但從根子上講,還是在“黃帝家族”內部的子孫中進行政權交接。堯帝在生前作出重大決定:“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沒有將政權傳位給自己的兒子丹朱,而是傳給了“女婿”的舜,從某種程度上說,雖帶有裙帶關系,但還是體現了堅持以國家利益為重、以天下百姓蒼生利益為重的崇高境界。

        舜在攝政和執政期間,政績突出,干了幾件大事:

        第一是啟用重用“才子”們。他將同是黃帝后裔的高陽氏支脈、世稱“八愷”的八位才子,將高辛氏支脈、世稱“八元”的八位才子,將這十六位才子的作用全部發揮了起來,給他們委以重任,讓他們分別在引導百姓按照時序節令來安排農業生產方面,在以“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教”來開展國民教育方面發揮作用,使這些在堯帝時代被冷落的貴族人才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天下也出現了風調雨順、“內平外成”的國泰民安新景象。

        第二是懲罰“不才子”及“四兇”。在發揮能人才子作用的同時,舜帝又將同時黃帝后裔的帝鴻氏不才子“渾沌”、少暤氏不才子“窮奇”、顓頊氏不才子“梼杌”,以及炎帝后裔中的縉云氏不才子“饕餮”列為“四兇族”,將他們“遷于四裔”,流放到東西南北最邊遠最荒涼的地方去了,同時也讓他們負責抵御外來“魑魅”邪惡勢力的重任。舜以此來告誡人們,為人不可以做“兇人”。這里的“四兇族”實即指不服從舜領導的四個部落。關于“四兇”,還有另一個版本出自《尚書·堯典》,其中稱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這里的“四兇”是指共工、驩兜、三苖、鯀,其中“三苖”應是指的一個部落。通過對“四兇”的懲處,收到了讓天下諸侯臣服的效果。

        第三是“竄三苖于三危”。《尚書》及《山海經》和《博物志》等記載,舜在繼任堯的位置后,炎帝后裔中有一支建立在“左洞庭而右彭蠡”即今湖北洞庭一帶的“三苗之國”很是不服,他們在江淮荊州一帶經常發動叛亂,他們的頭領名叫驩兜。叛亂后來被舜鎮壓下去了,叛亂頭領與他所在的部落被舜分開來發配流放,舜將驩兜流放到崇山即即現今河南嵩山的原始森林中,將整個三苖國的人全部流放到“三危山”西戎地帶。對此,《史記》稱之為“分北三苖”,將三苖國的人由南方發配到北方不同地方,以防止他們再聚眾造反。舜帝“竄三苗于三危”,又曰“逐三苖于三危”“遷三苖于三危”。三危山,位于現今甘肅莫高窟對面。

        第四是團結重用堯帝政權時的舊臣工。這些臣工在堯帝時雖被重用,但沒有明確的職責分工,舜帝即位或攝政時,進行了吏治改革,使他們有了明確職責分工。這些人包括:負責“平水土”的大禹,負責“五刑”法律的皋陶,負責“五教”思想宣傳的契,負責“播時百谷”農業生產的后稷棄,負責原隰“草木鳥獸”山澤之事的伯益,負責天神地祇人鬼“三禮”祭祀的伯夷,負責“典樂”以“教稺子”的夔,負責“納言”進諫的龍,負責百工之事的“司空”倕。但對堯時就重用的彭祖,舜對他的分工不甚清晰,應該是繼續留在舜帝身邊,負責御膳養生之類事宜吧?舜在這次組建國家級領導班子時,一共有22人,連他自己在內計23人,開了天下大同時代、國家級領導班子構成人數為奇數的先河。在這23人中,大禹的兒子啟后來建立了夏王朝,契的后裔建立了商王朝,后稷棄的后裔建立了周王朝,華夏民族的未來希望在那一刻就呈現了。

        第五是對干部實行考核制度。作為一國之長,舜帝在組建完領導班子并進行了任務分工后,對剛被任命的22人進行了集體訓話,對大家提出工作要求。他說:“汝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時相天事”。意思是說:你們這22人啊,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各行其職,要順時而動,要依照天的自然規律來辦事。舜同時也規定,要對他們“三歲一考工”,即三年考核一次,根據業績情況進行“絀陟”,或提拔或降職或開除。對干部進行考核,從舜帝那時就開始規范化了。所幸這22人不負舜帝期望,“咸成厥功”,人人建功立業,其中尤以禹治水、“定九州”功勞最大。

        在舜帝英明領導及其國家團隊的同心協力下,華夏帝國出現了“遠近眾功咸興”、國家百業興盛、四海之內全部擁戴舜帝的良好局面。

        舜在61歲時才代替堯的帝位,在位39年時,南方出現了政局不穩現象,可能是三苖殘余勢力還在不斷造反。舜不顧年邁,又一次開始了他的“南巡狩”行程,以期察民情、求穩定、謀發展。但舜最后還是累死在了南巡途中,“崩于蒼梧之野”,被埋葬在了江南九嶷山(均在今湖南境內)。

        得知舜去世后,舜的兩位妻子娥皇、女英也不顧年邁,趕到南方要見舜最后一面。她們把眼淚哭干了,眼淚灑落在竹子上,最后變成了“斑竹”。她們后來雙雙投湘水而死,雖然沒有見到舜,但她們要到另一個世界與舜會合。后來在南方楚地的湘水中,人們認為舜與娥皇、女英都變成了湘水水神,男神叫“湘君”,女神叫“湘夫人”,每年都要舉行祭祀活動。戰國時期的屈原在其《九歌》中,通過《湘君》《湘夫人》兩首詩,反映了當時的祭祀場面。

        四,大禹也是黃帝的第五代孫

        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累死在巡視途中的帝王,屬于死在工作崗位上。雖然如此,舜的突然去世,對天下穩定并沒有產生太多影響,這與舜在接班人問題上體現的超人智慧與謀劃在先有關。因為,舜在生前就向上天宣誓過,推薦大禹作為他的接班人。如同堯當年不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丹朱一樣,舜也沒有將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商均。

        再說舜去世后,在大禹的主持下,舉國三年哀喪悼念結束后,“禹踐天子位”,禹正式接過了天下共主的權杖,成了禹帝。從舜到禹,華夏民族再次實行了國家政權的“禪讓”,保證了政權的平穩過渡和人民的太平安康。

        究其實,大禹也是黃帝的后裔,其輩分比舜還要高。

        根據《史記·夏本紀》記載,大禹的父親鯀是“四兇”之一,與共工、驩兜同為堯時大臣。堯聽取了四岳建議,讓鯀去負責治水,但是,“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堯帝很是失望。在舜攝政期間,舜在巡狩時,發現鯀“治水無狀”,沒有章法和規劃,并且經常采用堙堵的方法,違背了水往低處流的特性,致使天下大片良田被淹,百姓或被淹死,或流離失所。舜一怒之下,將治水失敗、工作失職的鯀殛殺在羽山。后來大禹繼續負責治水,明顯帶有父債子還的意味。

        再說鯀,他的父親是顓頊,顓頊的父親是昌意,昌意的父親是黃帝。如此推算,從禹到黃帝只相隔五代人,禹是“黃帝之玄孫”即大禹是黃帝的第五代孫。大禹與堯是同一個輩分,比舜的輩分還要高呢。正是鑒于此,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總結指出:“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禹帝在華夏民族發展史上,以吃盡千辛萬苦、最終取得治水成功而名垂千古。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事跡,大禹治水瘦得“股無胈、脛不生毛”(《韓非子·五蠹》)的拼命奮斗、廢寢忘食精神,今日想來,仍令人擊節贊嘆不已。孔子當年也曾連聲慨嘆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論語·泰伯篇》)孔子對于大禹是沒有批評的了,有的只是表揚肯定。

        與舜的人生結局相同,禹最后也是累死在了巡狩途中。當他在位十年時,“東巡狩,至于會稽而崩”。在浙江紹興會稽山麓有座大禹陵,那里就是安葬大禹的地方。

        禹在生前也選好了接班人,就是伯益。禹去世后,伯益主持工作,全國舉行“三年之喪”悼念活動,結束后,伯益主動將位置讓給禹的兒子啟,自己跑到箕山之陽,過起了隱居生活。個中原因較復雜,一方面可能是伯益輔佐大禹的時間太短,沒有“攝政”經歷,在百官中還沒有樹立起威信,“天下未洽”,關系還沒有理順;另一方面可能是大禹的兒子啟確實是位賢德之人吧。

        在禹去世的三年時間里,許多大臣都跑到啟那里去匯報工作,而不是到伯益那里去,他們都對外宣稱說:啟是“吾君帝禹之子也”。言下之意,啟接禹帝的班是天經地義的。就這樣,啟即天子之位,稱“夏后帝啟”。“夏后”是復姓。從此,中國社會進入父傳子的“家天下”時代,啟建立了夏王朝。

        五,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堯舜禹時代結束后,中國社會進入夏商周“三代”。夏朝的開國君主是禹的兒子啟,其為黃帝后裔,已如前文所述。

        后來推翻夏王朝、建立商朝的是一個名叫成湯亦稱商湯的人。商湯在鳴條這個地方打敗了“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的夏王朝最后一位帝王夏桀,自己“乃踐天子位”,取代夏朝而君臨天下。這位商湯,正是堯舜禹時代的三朝元老契的后裔,據《史記·殷本紀》,商湯應為契的第十三代孫。

        契的母親名叫簡狄,是帝嚳高辛氏的次妃,契是由帝嚳高辛與簡狄所生。盡管有“玄鳥生商”、簡狄在野外行浴時吞玄鳥卵而懷孕生契的美麗傳話,但契是帝嚳高辛的兒子是不爭事實。玄鳥生商的傳說反映了殷商王朝開始出現鳥圖騰崇拜信仰了。

        那么這位帝嚳高辛又是誰?據《史記·五帝本紀》,帝嚳高辛是黃帝的曾孫,分屬黃帝的兒子玄囂那一分支。由此可見,契應該是黃帝的第五代孫。建立了商王朝的成湯應是黃帝的第十八代孫。殷商王朝仍然是由黃帝后裔建立,明矣。

        再說后來周武王打敗商朝最后一位帝王商紂王后,建立了周朝。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朝的始祖是后稷名棄,由后稷棄到周武王,歷經了后稷—不窋—鞠—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公季(即吳太伯和仲雍的弟弟季歷)—姬昌(周文王)—姬發(周武王)15代。

        那么周王朝與黃帝及炎帝的關系又如何?周始祖后稷棄的母親名叫姜原,對姜原身份的理解將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加深炎帝與黃帝后裔血緣關系的認識。

        姜原是帝嚳高辛的元妃。姜原生后稷,也有神異感應。說是姜原在野外游玩時,見到“巨人”腳印,就用自己的腳去踩在巨人腳印上,誰知“踐之而身動如孕者”,結果到期就生下了個胖小子。

        姜原十分害怕,認為是不吉祥的,曾將小孩丟棄三次,但都沒有成功。丟在巷子口時,有馬牛經過嬰兒身邊時,皆避之而不踐踏,連牲畜都害怕傷害他;丟到樹林時,又剛好遇到許多人在樹林玩耍,根本沒有機會;丟到水渠的冰上時,又有許多飛鳥飛來,鳥兒們用羽毛翅膀將嬰兒覆蓋起來取暖。姜原突然感到,這孩子一定有神異之處,母性慈善良心大發,就又將嬰兒抱回家撫養了。由于被一次次丟棄,所以就給這小男孩取名“棄”。

        棄在孩童時就對種莊稼很有天賦,做游戲時都要想到栽種那些麻、菽之類;長大后,喜好耕田種莊稼,能識別土壤優劣,周邊的老百姓都跟他學,解決了吃飯問題。棄的名聲傳到了堯帝那里,被聘為農師;后又被舜帝“后稷播時百谷”。“后稷”之“后”,在古漢語中作主管、負責解,即讓棄來負責全國的莊稼種植。所以棄從此又號“后稷”,有時合稱“后稷棄”。

        后稷出生雖然帶有傳奇色彩,但他的父親也是帝嚳高辛,可見后稷也是黃帝的第五代孫。

        后稷與商王朝始祖契是同父異母兄弟,區別只在于:契當初被舜封在商這個地方,賜姓“子氏”,所以他的后裔成湯又稱商湯,建立的王朝叫商朝;后稷棄被封在邰這個地方,別姓“姬氏”。

        邰是后稷母親姜原的出生地,史稱姜原是“有邰氏女”。姜原姓姜,分明是炎帝的后裔。姜原的出生地邰是炎帝后裔居住的地方,也是后稷棄的外婆家所在地。黃帝的子孫與炎帝的子孫在邰這個地方實現了大融合。

        后稷的后裔一直發展到古公亶父時,在今陜西岐山周原一帶才開始真正強大起來。到了姬昌即周文王時,姬昌還被商紂王封為“西伯”侯。后來,姬昌的兒子姬發即周武王在姜太公呂尚的幫助下,率領諸侯軍隊在孟津這個地方與商紂王決戰,打敗了商紂王,建立了姬姓周王朝。

        周王朝的建立,既是黃帝姬姓后裔的輝煌,也與炎帝姜姓后裔的巨大貢獻分不開。作為始祖母的姜原,作為最后為周王朝打下江山而出謀劃策的大軍事家姜太公姜尚,他們這兩位姜姓杰出男女出現在姬周王朝建立的字典里,已再次說明:炎黃子孫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從來都是同舟共濟、攜手前進的,他們是永遠分不開、關系也永遠分不清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剪不斷,理還亂”。

        縱然是后來的秦王朝建立,秦的祖先是帝顓頊的苖裔,而顓頊是黃帝的孫子,我們也可以說,是黃帝的后裔建立了秦王朝。漢代以還,更不待贅述焉。

        歷史一次次表明,炎黃兄弟二人的子孫繁衍旺盛,人文根脈強大而又龐大。炎黃文化輻射力、滲透力已經覆蓋到華夏大地每一寸土地。中國歷史的發展正是由于一代代炎黃子孫的推動與付出,才使中國日益強大、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時至今日,我們放眼中華文明的發軔期,沐浴堯舜禹“天下大同”時代的春風,深深地感到:隨著中華民族一次次融合發展與文化認同,民族基因在不斷壯大,無論是生活在祖國大陸,還是身處港澳臺、身處海外異國他鄉的中國人,都在享受著炎黃文化的滋養,都是炎黃二帝的子子孫孫。

        就筆者“束”姓而言,河南境內出土的商周青銅器銘文上有束姓人物出現;如果從《史記》《漢書》等文獻來考證,束姓始于漢代“疎”姓,而疎姓始于春秋時齊國的“田”姓,田姓又始于“陳”姓,陳姓是由“舜”在媯汭繁衍而來,舜又是黃帝的后裔,脈絡清晰,所以天下束姓(含“疏”姓)都是黃帝后裔。由此類推,華夏兒女們都可以自豪地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束有春 

      2022年8月25日于金陵四合齋

      標簽:黃帝;炎帝;史記
      責編:李蕓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好吊操这里只有精品| 狂野欧美激情性xxxx|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亚av手机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在线视频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国产欧美日韩| 草草影院第一页|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观看不卡 | 成年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另类小说图片| 狠狠色综合色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主播|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狠狠色综合网久久久久久| 国产va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激情视频图片| 无码午夜人妻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亚洲日本韩国在线| 真正全免费视频a毛片| 国产乱子伦农村叉叉叉| 人人澡人人透人人爽| japanese日本护士xxxx18一19| 日本阿v视频高清在线中文|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精品国产午夜理论片不卡| 国产在热线精品视频| 2018高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女性高爱潮真实有声视频|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美女| 欧洲97色综合成人网| 中文毛片无遮挡高清免费| 毛片免费全部无码播放|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一区| 欧美成人xxx| 人人干在线视频| 美女扒了内裤让男人桶爽视频| 国产情侣91在线播放| 2021国产精品久久| 91影院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