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達藝思四十五
言恭達
▲篆書的涵義有“篆,引書也”(漢·許慎),“引書者,引筆而著于竹帛也”(清·段玉裁)。篆書的分類:
(一)甲骨文:瘦勁有力,清奇秀逸的風格,顯示尚質風度。其特點:一是用筆以直筆、方筆最多,轉折多有用圓筆。二是結構上同一字有多種不同寫法。三是章法上隨字異形,錯落自然。四是有合文。
(二)大篆:古文、籀文、金文、《石鼓文》的總稱。金文中《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盤》《虢季子白盤》稱為四大國寶,《石鼓文》為我國石刻之祖。大篆的特點是以圓筆為主,風格多樣。線條粗細長短,字形大小方圓,結構疏密虛實,章法錯落不齊,變化各異。
(三)小篆:其特點一是筆法圓筆使轉,中鋒運筆。二是結構上形體長方,字取縱勢,橫平豎直,布白均勻,上緊下松,時有對稱。
▲篆書對后代的影響:一是中國書法線條的線性與線質的啟示,即“折釵股”“屋漏痕”“錐畫沙”。二是中國書法高古氣息金石氣的啟示。三是小篆結構的美學特點為楷書形成的借鑒,即對稱、和諧與黃金分割。
▲“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學習《說文解字》首先要熟悉五百四十個說文部首,其次要善于將現代漢字在《說文解字》中正確找出相應的篆字。小篆通假,可查閱《通假字字典》,清代有《學篆必覽》一書,可作參考。
▲甲骨文字以象形為基礎,沿著表形、標音、假借的系統向前發展,視而可識。筆法:甲骨文由點、線、曲三種基本筆畫組成,用筆已具起筆、行筆、收筆三種基本方法,橫、豎、斜三個筆畫均為“線法”。線法:一為順鋒法,即露鋒緩慢入筆,落筆按實,隨即中鋒提筆而行,收筆時或出鋒或駐筆平出。此可體現刀刻之意。提筆中含、凝重,即為篆書的用筆法,以求清挺、流暢,而不失渾勁。二為裹鋒法,即藏鋒入筆,隨即裹鋒絞轉行筆,收藏時裹鋒拙出。此用筆參以金文用筆法,以求線條蒼勁、雄健,立體感強。三為偏鋒法,甲骨文筆畫也可使用偏鋒,同樣有刀刻趣味。甲骨文曲的筆法即“弧畫”“轉折”,其入筆、收筆與線法相同,可中側鋒并用,方圓兼備。
▲甲骨文章法可為:因字立形、因勢造字、隨形布勢,虛實相生。清·蔣驥《續書法論》中指出:“篇幅以章法為先,運實為虛,實處俱靈;以虛為實,斷處俱續。觀古人書,字外有筆、有意、有勢、有力,此章節法之妙也。”甲骨文字形大小不一,分形布白自然,參差錯落,行氣清逸、欹正、斜側各盡神態。方圓肥瘦,隨字異形。疏密得體,揖讓有致,因勢生發,純古可愛,在勻凈、平穩、清挺的構架中顯示運動感。
▲清·宋曹《書法約言》中說:筆意貴淡而不貴艷,貴暢而不貴緊,貴涵泳而不貴顯露,貴自然而不貴做作。我們看甲骨文的歷史,從盤庚至帝辛,十二位帝王二百七十三年間,分五期,由于時代變化與貞人刻手不同,風格各異。第一期,盤庚至武丁,此時期甲骨文以武丁時代為主,大字雄偉壯麗,氣勢磅礡,小字疏密得體,秀麗端莊。這反映出武丁以德治國復興殷政之道,甲骨文的書刻藝術也達到鼎盛時期。第二期,祖庚、祖甲,此時期庶政革新,天下太平,書風隨時代而變,字體工整,凝重溫潤靜穆,行款整齊規范,書刻技巧重于點線間的平行與對稱。第三期,廩辛、康丁,此時期干戈不斷,時代動蕩也為書刻者帶來心緒上的不安,書風趨向頹靡草率,常有顛倒錯訛。其結體刪繁就簡,線條多改弧畫為方折。第四期武乙、文丁,此時期書風承武丁一脈多見大字,粗獷峭峻,渾厚雄健,有雅拙多姿之美。第五期帝乙、帝辛,內叛外亂,社會動蕩不安。由于當時苛政嚴刑、控制嚴密,書刻者格外謹慎,此時期書風規整嚴肅雋秀瑩麗,點畫工而不浮,字體大小、字距、行距統一規整。從以上五期甲骨文前后不同的歷史時期產生的風格,奠定了我國書法藝術中兩種不同的藝術風格,即一種是嚴謹、優美、溫潤,另一種是縱逸、粗獷、勁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