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下午,宜興作家戴軍的新作《心謠》在宜興市博物館舉行新書首發式。該活動由江蘇省作協、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宜興市委宣傳部、宜興市文聯共同主辦。
《心謠》系江蘇省作協重點扶持作品,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近日出版發行。該書聚焦江南宜興廣為流傳的數十首民謠,通過傳唱藝人們曲折動人的故事,展現了歌謠所蘊含的鄉村表情、風土民俗和人生百態,以及鄉民們的歡愉與苦難、吉祥與喜慶、祈盼與念想。
宜興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毅指出,民歌民謠是中國鄉村記憶里記敘人事、表達情感的文化方式,是根植于風土的、最為親切的鄉間表情,其中蘊含的地域風情、人生百態,讓方正的漢字有了最豐富的肌理和溫度,《心謠》正是這樣的一本書。戴軍為創作此書進行了大量的田野調查,精選的宜興的幾十個民間故事和民謠、諺語,讓兩個虛擬的民間人物穿梭其間,構成了一道道獨特的江南民間風景圖。同時,他希望全市文學人,能夠追隨文學匠心和不凡境界,創作出更多有水平、有溫度、有高度的優秀作品,為建設更高品質的文化宜興凝聚更為磅礴的力量。
江蘇省作協黨組書記、書記處第一書記汪興國表示:“長期以來,戴軍在致力于做好文學組織領導工作的同時,一直專注于精品文學創作,《心謠》一書通過花喜、許小滿等一系列鮮活而生動的形象,通過他們的人生百態、喜怒哀樂,把散落在宜興鄉間的民間歌謠以及獨具特質的山水草木、人間風情精心串聯起來,形成了一串熠熠閃光的文學珍珠,不僅有效促進了民間文藝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而且唱出了一曲對江南文化優美深情的贊歌,對于引領宜興廣大文學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大力書寫現實主義作品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國家一級作家、原宜興文聯主席、作協主席徐風介紹:“更為可貴的是,戴軍站在知識分子的立場,以全身心的投入,對民間文化中隱秘而行將消失的歌謠部落,進行了較為持久的關注和深入持續的體驗,并把它們放在中國文化傳統背景下,進行文學觀照。以一種與民謠血肉相連的文學語言,接通了那些已經沉睡多年的民間歌謠,喚醒了那些已然被俗世遺忘的蕓蕓眾生。”
戴軍說,寫作《心謠》是對家鄉宜興的一次致敬。宜興有著綿長的文脈、深厚的底蘊,宜興的魅力不僅體現為那些影響中國文明進程的一個個著名鄉賢,還體現為傳承至今的耕讀傳統和崇文尚禮的風習,更體現為遍及鄉野、蓬勃多姿的民間文藝。這其中,廣為流傳的民歌民謠,就像生長在故鄉原野上的禾苗與樹木,生動,鮮亮,蓬勃,恣肆。讀懂蘊藏于其中的豐富內涵,書寫這樣一部長篇,既是一次自我超越的艱苦跋涉,也是一次收獲滿滿的精神旅行,與挑戰對壘,與平庸作戰,與驚喜相逢,與感動同行,使她對寫作有了一個全新的認知。下一步,市作協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團結帶領全市作家扎根基層、心系人民,潛心耕耘,努力創作更多具有時代精神、地域特色的精品力作。
據了解,戴軍現為中國作協會員、無錫市作協副主席、宜興市作協主席,宜興市融媒體中心主任記者。多年來,在工作之余她堅持埋首創作,在《中國作家》《鐘山》《北方文學》《散文》等大型文學刊物上發表了大量文學作品,主持或參與編撰了《丹心照溪山》《老宜興》等文學作品集及《信宜興》《云湖讀本》等地方歷史文化讀本。(周曉東 閔學平 宜興市作家協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