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清明、立夏、立秋、冬至等節氣相比,雨水節氣顯得有些低調,低調得有種“潤物細無聲”的感覺。但雨水可親,在東風解凍、風暖煙霏中,輕撫大地,讓萬物萌動,草木生輝,點染春色。
到了雨水,則意味著進入氣象意義的春天,不僅表明降雨的開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氣溫的升高。雨水前,天氣相對來說比較寒冷。雨水后,人們則明顯感到春回大地,滿目清新。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回升,冬小麥、油菜等進入返青生長的關鍵期,農諺有“麥子洗洗臉,一壟添一碗”“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的說法。所以進入雨水,農人們正緊鑼密鼓進行農作物田間管理,做好選種、春耕、施肥等春耕春播準備工作,正所謂:“七九八九雨水節,種田老漢不能歇”。
古人根據雨水節氣的物候現象,將其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動。”雨水節氣一到,水獺就開始捕魚,把捕到的魚擺在岸邊,先祭后食;五天后,大雁開始從南方陸續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冰雪融化,降水增多,瀟瀟春雨滋潤著萬物,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面對若細若斷的絲雨,纏綿婉轉在初露尖梢的草上,那些吟風弄月的文人騷客總會觸景生情,詩興勃發,紛紛借“雨水”抒懷、寄托情感。當雨水時節甘霖普降大地,詩人揮筆寫下:“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借雨水贊美淺春婉約羞怯的韻味;“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用雨水表達送別朋友時的依依不舍之情;“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以雨水感悟人生的平仄;“沾衣浴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通過雨水來抒發踏青時的爽快愜意之感。在雨水時節旱澇無常時,詩人吟道:“茫茫一色黃泥多,多少青苗浪下翻”“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詩人面對旱澇毀壞莊稼不免憂心忡忡,其關注民生、關注百姓疾苦的高尚情懷,值得后人點贊和效仿。其實,從這些傳唱千古的佳句中,我們不難看出,那一場淅淅瀝瀝的雨水,對種田人而言,真是春雨貴如油啊。
雨水季節,北方冷空氣活動仍很頻繁,天氣變化多端,常有“倒春寒”來襲。此時,千萬不能貪圖快活,迫不及待寬衣解帶,而是要適當的“春捂”,以增強風寒之邪的抵抗能力。由于雨水后,春風送暖,致病的細菌、病毒容易隨風傳播,故春季傳染病常易暴發流行,特別是針對專家提醒的新冠感染第二波高峰可能發生的情況下,我們在“陽康”之后,更應該學會保護好自己和家人,加強鍛煉,保持膳食平衡,預防疾病的發生,確保以健康的體魄、陽光的心態,去擁抱春天。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我生活在江南煙雨迷蒙的季節,已聽到雨水跳動的音符,既生動了故鄉的田野,又潤染了撐傘行走的老街古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