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印章創作后記
□ 倪祥武
我愛好篆刻已有近二十年了,如今,對篆刻的理論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基本掌握篆刻的技法,當然,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我的老師王本興先生的指導和幫助。如若系統地臨印、刻印,需要抽出時間鉆研,由于近一時期工作相對繁忙,便只能一方一方地嘗試。雖然曾為朋友刻制過一些名章,但專門為某一主題而創作尚屬首次,相對而言,算是個“大工程”。
2018年國慶期間,我前往王本興老師家探望,他問我近期有沒有繼續創作,未有進展的我只能如實相告。王老師表示“這可不行”,他要求我利用業余時間靜下心來創作一些好作品。交談中他提議可嘗試二十四節氣主題創作,我欣然接受。
回到家后我便著手準備工作,先收集二十四節氣相關資料,并按大、小篆等字體進行排布與設計,由于二十四節氣中一些字重復率較高,如春、夏、秋、冬、立、至、小、大、露、暑、雪等,這些出現頻率較高的字,通過字體結構變化、字體線條的邊欄改變,乃至于朱文與白文的變化進行巧妙處理,使之整體上看不出類同。再者,由于二十四節氣名稱都是兩個字組成,通常情況下,無非是橫排或者豎排,很難有其他形式。為了有所創新,我便利用單體不規則與方體和長方體的使用來增加印章形式,使之富有變化,給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經過兩個多星期的打磨,二十四方印終于制作完成。隨后,我將這二十四節氣的印模發給好友薛元明先生請他提提意見,幾天后,薛先生在印模上進行了批改,并一一說明了原因,讓我受益匪淺。根據薛先生的意見,結合一些新理解,我將大部分節氣重新設計、重新制作,耗時一個多星期完成了二十四節氣的第二次創作工作。
事后,我將前后兩次印模作了對比,發現第二次作品不僅質量有所提升,整體觀賞效果也有了極大改進。這次更為自信,于是發給薛元明先生,請他再次點評,隔天薛先生打來電話告訴我,“這次刻得很不錯,但對邊欄的處理上還是比較保守,過幾天,去你家進行當面指導”。幾天后,薛先生如約而至。他說,邊欄處理要大膽、不要過于拘泥。經過他的現場示范與指點,我對邊欄處理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與直觀感受,同時對邊欄處理技巧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按照這一思路,對重新創作的印章邊欄進行了殘破處理。處理后的二十四節氣印章,邊欄更豐富,整體效果更有質的提升。
古人云:“方寸之間見大千世界”,信然。通過這次系列主題的創作,我對于篆刻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更加熱愛,我要用一輩子的堅守體會這一點。
2019年2月18日
作者簡介:
倪祥武,男,1968年出生,江蘇省阜寧縣人。1985年入伍,1989年考入武警技術學院(現武警工程大學)。1992年在武警南京市支隊工作,歷任通信參謀、政治指導員。1999年6月轉業到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工作,現為該院審判員,高級法官。2017年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中級人民法院掛職院長助理(一年),因工作突出榮立三等功一次。在工作之余一直鐘情金石篆刻藝術,諸多篆刻作品在《中國書畫報》《人民法院報》等刊物發表。現為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