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崔武)
溪頭陌上菜花黃,
夢里老家是水鄉。
游子歸來情不怯,
方田流轉入農場。
賞讀崔武律師七絕清明祭祖,受益匪淺。
這首七絕用最小的詩章形式寫出。又啟用了鄉土語言,點染成趣。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詩不在大小,有生命則靈。這首詩含蓄委婉,言淺意深。想象豐富,而且句句有血有肉,有靈性。
承句:夢里老家是水鄉。正值清明季節,溪頭陌上菜花黃,春天來了,風也醒了,睡夢在枝頭己經發芽。那抹鵝黃已經漸漸變成淡淡的綠紗。縱目四望,是蘇北水鄉富安鎮。然而只是夢中!如今游子歸來,看到溪頭,陌上百花齊放,五彩斑斕。實景與夢境相映成趣。細細品讀,頓覺色彩艷麗,亇性十足,內涵豐富韻味盎然。
鄉愁是詩詞創作中永恒的主題,對于離家的游子,鄉愁更是筆下難以或缺的題材。
我曾寫了一首思鄉:
幾間陋室暖融融,
滿架詩書歷夏冬。
日日清晨呑地氣,
年年酷暑納天風。
鳥鳴屋后聲聲脆,
花放堂前朵朵紅。
南北地遙情未了,
鄉關常憶在心中。
現代詩人有一首思鄉寫得特好:
如期相聚過松江,
一片殘荷稻穗黃。
郁郁鄉情鍋里煮,
滿山都是鯽魚香。
崔武律師的《清明祭祖》,細細品讀,一字字含意豐富,而且字字有關聯,意脈相承!濃濃的鄉思之苦溢于字鄉里行間。
《清明祭祖》,沒有一字寫祭祖,但夢里思鄉就是不忘桑梓也就是不忘先人。崔武先生七絕的結句:方田流轉入農場,農村一派新氣象。這是可以告慰先人的好消息,與詩題之“祭祖”暗合了。先人們一代代在這片大地上耕耘,辛辛苦苦勞碌一生,土地是彩頭,也是宿命。如今承包的土地流轉入農場,開始集約化經營,進入市場經濟的產業鏈,農民終于擺脫土地的束縛,解放了自己,鄉村發生巨變,先人們與聞怎能不高興呢?游子歸來一般是近鄉情怯,可詩人卻是近鄉心喜。農村的新氣象正如崔武律師的另一首詩:農家據水各成形,雞犬逢人歌不停。油菜花黃楊柳綠,蒼天傾覆五顏瓶。崔武先生這首《清明祭祖》,難得無閑:詩無閑句,句無閑字,字無閑意,前后呼應,好詩!對亡人辛苦勞碌的追思,盡在今天的情不怯中。寥寥數言,不能稱之評詩,談了點體會。
陳延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