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世界上有一種藝術的形式,能以一種高蹈的精神氣象,詩意的生命語言,成就了一個民族獨特的審美基調和氣質。我想,這就是傳統的中國畫。
中國傳統的花鳥畫,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藝術形式之一,其最大程度吸收和融匯了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在造化與心源之間體現著時代的美學流向。無論細膩的工筆或傳神的寫意,傳統的花鳥畫都在抒發著傳統文人的詩意情懷。當然這就要求畫家不僅要有深厚的學養和扎實的繪畫功底,更需要有一顆純真摯誠的詩人之心。
近日受邀到齊白石故鄉的白石紀念館,參加了一場頗為典雅令人動容的“露潤山花”曾景祥花鳥畫展。曾先生被稱為湘潭白石大師百年之后,學中最能秉“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張神”之畫風者。
繪畫圈里的人都說:當下的畫壇很熱鬧,但真正的畫家卻很寂寞。熱鬧的畫壇不缺少夸張嫻熟的筆墨技巧,而是缺少像曾先生這樣對傳統筆墨語言的深入探討;不缺少所謂大膽創新的視覺沖擊力,而缺少像曾先生這樣具有傳統文化底蘊的心靈感染力;不缺少花樣繁多的表現形式,而是缺少像曾先生這樣具有文人風骨的精神氣質。
借用一個網上的流行詞:“輕奢”,在這里我們可以理解為低調的或者輕度的奢華。這正符合曾老師的人生態度和創作心態。雖然他是那樣的低調不事張揚,但出手不凡的作品無疑表現出了那樣品味的高貴與藝術的奢華,足以一鳴驚人。作品讓人欣賞到的是一種“無意于佳而乃佳”的灑脫,自然而然的創造狀態,一種沒有功利之心,沒有世間的爭斗的人生態度。有的只是一種清新活潑,令人感到“天真爛漫是吾師”的陶醉。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曾景祥老師的繪畫,有著一種蘊含在繪畫中的向上的文化精神;一種洋溢在繪畫中的脫俗的思想情懷;一種侵淫在繪畫中的醇厚的藝術底蘊。
“一花一世界,一鳥一傳情”。中國畫講究借物寄情、借物傳情、借物抒情,花鳥畫的立意更是關乎人的感情。曾先生筆下的花鳥,不是為了描花繪鳥而描花繪鳥。也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緊緊抓住動植物與人們生活際遇中思想情感的某種微妙聯系,而給予強化抒情般的筆墨表達。巧妙的把情感的宣泄融入丹青之中,因此他畫的花鳥千姿百態、神情各異、妙趣橫生、畫風靈動灑脫,融匯傳統技法和當代審美。達到了物我一體,物我相忘的境界。涌動著“一枝一葉總關情”的主體感懷。他筆下的鳥是有靈性的鳥;花是有生命的花;筆墨是有思想的筆墨。
花鳥畫的最高境界在于立意高遠。對繪畫作品思想內涵的高度關注和人文精神的充分表達,無疑是曾先生繪畫之所以不同凡響,別具一格的關鍵因素。他把對客觀世界的強烈感受與人文關懷,蘊于胸中,發而為文,溢而為詩,行而為畫。因此,每幅作品都蘊含著深邃的思想內涵,觀后令人深思。古人論畫有語:畫使人驚,不如使人喜,使人喜不如使人思。曾先生的畫恰好突出的是思想的啟迪。
我以為,曾先生不是用眼睛在看世界,而是用心靈觀察世界;他的眼睛不是盯著名利的市場,而盯著姹紫嫣紅的大千世界。他的繪畫,技法精深、筆墨清新、格調高雅,筆墨中蘊含了他的情感、氣質、為人和修養,具有人格化的魅力,充盈著勃勃的生命力,具有至真至善至美的蘊藉。是一位有思想、有學養、有人格、有造詣的繪畫大家。
宋代郭若虛說:“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古人認為“人品不高,用墨無法”,要畫好中國話,首先要把人做好,人格,人品都要高。曾先生終身從事書畫教學和書畫創作,其學生多有成才者,可謂桃李滿天下。其在退休之后,多次將書畫創作的收入悉數捐獻給貧困學生并設立了“助學基金”,他也被譽為教育慈善家,其畫品人品廣受贊譽。
曾先生此次畫展已是他過“古稀之年”。為什么中國畫的大家都是大器晚成,就是因為中國畫需要學養的積累和沉淀。然而大師并非只是年齡之大,構成大師的因素起碼要掌握了繪畫技法的難度并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已經形成了鮮明的個人繪畫藝術的風格;為繪畫藝術的發展耗盡了畢生精力;能夠成為眾望所歸的代表性人物。凡此種種曾先生皆當之無愧。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曾先生花鳥世界讓人看到的,就是這樣一種脫俗忘塵的安祥與專注,細雨閑花,我主浮沉,無論功利的世界有多少誘惑,他仍在漫漫紅塵外,飄飄天地間,自悟一種境界,自守一份天空。這就是一個真正的畫家:曾景祥。
作者羅楊,文化學者、博士生導師。中央文史館特約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中國文聯第八、九屆主席團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中直分會副會長,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副會長。曾任中國文聯辦公廳主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出版有《中國傳統文化速讀叢書》《警世格言.傳統文化名言》《中國歷代帝王陵》《守望鄉愁》《守望中國節》《守望古村落》《羅楊書法作品集》《羅楊攝影作品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