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我寫《錢小萍全傳》上部的時候,傳主錢小萍老師才50出頭,然而今天《錢小萍全傳》一書上部已經修訂完畢,下部也已殺青。
當一個風、雨、雪交加的深夜,我在電腦上打下最后一個標點符號時,傳主錢小萍老師已經八旬有六了。望著一大堆稿子我感慨萬千啊!一部40萬字左右的書前后30多年漫長的寫作經歷,我作為寫作者真的是始料未及啊!
30多年前,我從一個中年漢子到了如今亦已步入七旬之人,在漫漫歲月中我接受著來自各方面有關錢老師源源不斷的人生信息,然后進行了思想上的長途跋涉和形形色色人物的追蹤訪談,對錢小萍人生道路的辨識和完善,以及年復一年的寫作儲存都達到了對錢老師的一個全面、全新的解讀和了解。這就是《錢小萍全傳》一書前后形成的漫漫長路而跌宕起伏的經歷,這里面的“七個里翻,八個里磨”,說起來還真是有點兒令人心酸。但不管咋樣,30多年來《錢小萍全傳》一書最終還是斷斷續續的圓滿完成了。
一部絲綢史,處處見蘇州。2015年鑒于錢小萍老師在絲綢織物科研上的突出成就,蘇州市政府批準了在蘇州絲綢博物館內設立“錢小萍絲綢文化藝術館”,是旨在以集中展示和表彰她杰出的科研成果、以及她那獨特的絲綢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絲綢科研經驗和不屈不撓中國式崇高的科學家精神。
2017年9月在“錢小萍絲綢文化藝術館”開館儀式上,《錢小萍全傳》一書的策劃人和我談起了關于出版該書的事宜,起初我感到能不能順利完成這部書的寫作把握不是很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實事求是地說我也是年歲不饒人了,要跑東跑西落實材料,要采訪分析眾多的人物對象,要參加各種各樣的會議,我似乎回到了30年前寫《錢小萍全傳》上部一書的忙碌狀態,實在是壓力很大的。但當我看到年過80的錢老師仍然精神抖擻般地活躍在國家絲綢織物科研第一線時,我是真的被感動到了。她的這種執著的、春蠶到死絲方盡的科研工作的精神確實是打動了我,這是毋庸置疑的。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為凡人立傳,作為30多年前《錢小萍全傳》上部一書的作者,我應允了策劃者為錢老師作下部的傳。這樣,《錢小萍全傳》前后80多年的人生軌跡基本就齊集了,這也應該說是一件順理成章而值得期盼的事了。
可好事多磨,輪到錢老師不愿意了,因為仍舊奮戰在我國絲綢科研第一線的她最反感作蓋棺論定之事,認為這是她百年之身后事,她并不希望一定要活著作傳,把給她寫傳理解成為她個人樹碑立傳。
這其實是一種嚴重的誤解。由于她的誤解于是寫與不寫成了膠著的狀態,可最后我作為《錢小萍全傳》的作者,我的一句無意間的話使錢老師聽進去了。我說:“您老以為這是在給您樹碑立傳嗎?難道是光為了寫你錢小萍的一生做了些什么嗎?不是的,那不成了你個人人生的總結和你幾十年來的工作總結了嘛。然而一個好的傳記文學作品應該是把傳主放在歷史的大背景下,通過具體的人和事來謀篇布局和闡述的,然后用引人入勝的傳主故事及可讀性強的文學語言來撰著的。其實這也是為后人,尤其是為您老將來的那些絲綢織物科研繼承者們和社會大眾,以及為百年新中國的絲綢織物科研史,留下一種中國式的‘科學家精神’和一筆寶貴而又巨大的人文財富!不是嗎?”
錢老師無言可對了,她終于點頭認可了,于是《錢小萍全傳》上部的修訂和《錢小萍全傳》下部的作傳時間,準確地說應該為公元2017年9月30日開始的。
繁雜、忙碌、有序地采訪展開后,錢小萍50歲以后的人生軌跡在筆者頭腦里逐漸清晰了。原以為錢老師已經退下來好多年了,作者所要采訪的對象是否會婉拒訪談呢?可正好相反,由于錢老師退下來后她的絲綢織物科研和對絲綢文化,尤其是近乎失傳的宋錦技藝傳承和創制一直在進行,從未間斷過。因此,所有的采訪對象不說是爭先恐后也至少是熱情有加。
“世情看冷暖,人面知高低”這樣的情況并沒有在錢老師身上出現,這其實是在我的意料之中的,甚至有些訪談對象采訪結束后仍意猶未盡,還主動要求再約時間接著談。這說明有時候寫作者在看人與看物時需要不斷變換角度來審視。
40余年的寫作生涯,作為作者我似乎今天才明白換個角度來看采訪對象是多么的重要,這確實是我們這些寫作者必須掌握的一門精準的寫作技巧和方法。
幾十年來,筆者自以為對錢老師是了解的,其實不然。勵志的人常說“苦難之后就是輝煌!”我看也未必,那么多經歷了苦難的人都輝煌了嗎?在人口眾多的中國我看有著百萬分之一就不錯了。
“我見絲綢多嫵媚、絲綢見我也如此啊!”這是多么浪漫的一句話啊,但從歷史上看,錢老師是背著沉重的家庭出身包袱的,浪漫曾一次次的遠離過她,但筆者認為作為一個國內外一線的絲綢織物的科學家,錢老師卻很是特別,她從沒放棄過浪漫。她前50年是苦難和輝煌交織前行的,尤其是后30年,難道說有輝煌就沒有苦難了嗎?在筆者看來最起碼苦惱還是有的。大凡有發明、有創造的科學家和常人的日常舉動以及思考方式確實是不一樣的,老一輩的科學家像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等,更有和錢小萍同時代的陳景潤、袁隆平、屠呦呦等,特別是錢三強的夫人何澤慧,是典型的蘇州女性,被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盡管我國老、中、青三代科學家所研究的學科領域不同,表達的情感方式也不一樣外,但有一點他們竟是驚人的一致,他們雖然在物質上與世無爭,可在人的尊嚴、以及對待科學的態度上是絕對不可撼動的。這就是苦難,說得娓腕動聽一點那就是中國科學家幸福人生中的苦惱。不是嗎?
人類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小時候在課堂上做手工,老師要求每個學生做一只鴨子。全班學生紛紛把做出來的鴨子交給老師并得到老師的夸獎。唯有小愛因斯坦遲遲才交出他的手工活,老師看過之后高高舉起,用嘲笑的口吻對全班同學說:“誰見過世界上比這更丑的鴨子嗎?”全班同學哄堂大笑。
此刻,小愛因斯坦卻出人意料地站起來梗著脖子大聲地反駁說:“有!同學們。”他從課桌抽屜里拿出了一只更丑的小鴨子高高舉起,“這就是我第一次做的鴨子”。此刻,課堂上一片寂靜,嘲諷他的老師和同學都被小愛因斯坦的舉動驚呆了。
當遭到歧視和嘲諷,有著科學家基因的小愛因斯坦并沒有自卑,如果當年他因為老師和同學們的歧視和嘲笑而從此自卑,或者永遠抬不起頭來,那么幾十年以后他能成為一代大科學家嗎?
學會欣賞每個人會讓你受益無窮的。現在回過頭來細看,以及這么多年來對錢小萍的采訪和了解,尤其是錢老師當年也曾在學校和科研單位里因家庭出身不好,母親又蒙冤入獄,因而她也有過和小愛因斯坦一樣受人歧視和嘲諷的遭遇,可這些都沒能擊倒她,相反使她越挫越勇,也使她幾十年來在絲綢織物科研領域中取得了傲世的成就。她對于名利以及物質生活一向淡泊無求,她不喜歡麻煩別人,這正是一位女科學家對待人生和科研事業的一種態度。你不覺得中外科學家的性格基因為什么會如此這般的想象?其實,錢老師幾十年來根本沒有想到,她一生的絲綢織物研究和中國式的“科學家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她把探求織物科研的人生品格和中國式的“科學家精神”的互相融合推到了極致。
中國著名詩人艾青有一句名言:“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八十六歲的錢小萍的人生之路充斥著滄桑和憂心忡忡的氣息,可她的一生總讓人感受到她那青春般的熱血沸騰,讓人感受著她那強烈而又濃郁的祖國之愛,她默默無聞在織物科研的世界里努力探求,她在為中國下一個百年織物科研創造出更廣闊,更前所未有的新天地。不是嗎?
人生在世是有使命的,人生的經歷不同,做出的選擇當然也會不同,每個人都有著每個人對生活的態度。我們沒有經歷過別人的人生,所以也就無法貿然對別人的生活加以評價,有創造發明的科學家的人生更是如此。如今,錢小萍老師的織物科研道路還沒有畫上句號,她還在路上,她在絲綢織物科研上持續發力,她還在抓緊做著她那美麗的絲綢織物科研事業,她還在像當年始創蘇州絲綢博物館那樣自討苦吃,而又樂此不疲的上下呼吁建立她的“蘇州絲綢織物設計院”,因為她超前地看到了國家沒有好的絲綢織物設計人才、沒有好的接班人,那么今后絲綢織物設計又會重新出現新的斷代研究,要知道千年宋錦不就是這樣沒有傳承研究而近乎斷代的嗎?于是一個八十多歲的老科學家,她著急、她心急火燎,盡管她已人老力衰,但她仍舊在四處奔走,她堅定不移的呼吁她的“蘇州絲綢織物設計院”,并且付諸行動,目前已有兩屆學生從蘇州絲綢織物設計院畢業,她的這種“科學家精神”不正是我們要繼承而發揚的嗎?
世間上很多的人物關系往往是這樣的,你、我、他相識固然不難,但相互理解未必容易,很多復雜之事本來就無法用簡單的對和錯來區分,國家和國家、集體和集體之間都是這樣的,而人與人之間以及夫妻之間就更是這樣了。不過珍惜眼前的生活,珍惜你最親近的以及熟悉和陌生的人,這確實是人類世界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所以我們還是要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珍愛每一個陪伴在自己身邊的人。當然,作為公眾人物,錢先生的家庭也不例外。因此,讀《錢小萍全傳》主要是了解她的“科學家精神”,其他就不必作過甚的解讀。人們常說:“上帝在為你關閉一扇門的同時,也必定會為你開啟一扇窗”,有時候人在失去一些東西的時候,必然會在另一方面得到升華。”
大家都明白,人活世上兩件事最重要,那就是吃飽、吃好、吃健康;穿暖、穿好、穿靚麗。而這兩件最基本的事卻偏偏都和“超級水稻之父”袁隆平和“當代‘嫘祖’錢小萍這兩位科學家有關。袁隆平有一句大白話:“愿天下人都有飽飯吃!”然而錢小萍也有一句口頭禪:“讓國人都能穿上靚麗的宋錦!”這不約而同其實是新中國自己培養的人民科學家最質樸的理想。
2024年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著名主持人魯健在高端訪談錢小萍時問道:“做工程師和科學家相比做宋錦藝術家哪個成就感更強?”錢老師微微一笑答道:“各有不同的成就感!”其實單純的科學之美也是一種高格調完美的精神藝術,實現這一過程有時是很漫長的,會遭受種種磨難,而且必然也會有一些人為的因素。對此,錢小萍老師曾說過:“做科研就必須排除各種不利因素,橫下一條心一定要做全領域第一!你可以從我身上踏過去,你可以為自己一己私利去謀取名利,但科學研究卻從來容不得半點虛假啊!”為了踐行這句話,她幾十年如一日地研究絲綢織物,持續地發明和創造了不少國內外絲綢織物領域的第一,成績斐然,有目共睹。但反過來也難免會遭受妒忌,但這些并沒有能阻止錢先生那絲綢織物科研的腳步,反而卻是越挫越勇。我想,她一生的這種中國式的“科學家精神”,一定會激勵著那些中國絲綢織物科研的后輩們奮勇前行的!不是嗎?
讀者們,當您讀完《錢小萍全傳》一書,你不覺得錢小萍的一生不正是你們孜孜不倦所要追求的人生之路嗎?錢老師曾告訴過我,當年她考察日本時,日本絲綢織物的科研學者、專家曾鞠著躬對她說,他們是流著淚讀完《錢小萍全傳》上部一書的,想不到錢老師會在如此艱苦備嘗的歲月里堅持著古今織物科研的絲綢之路的,他們非常羨慕她的絲綢織物科研的人生。
書是寫完了,是放在歷史的大背景下完成的,作者到底有沒有擺脫寫成一部個人的人生總結、或對公眾人物的宣傳和表揚類套路的書呢?當初我決定采用時代背景、事件格局、人物故事、專業詮釋,用文學的語言來撰寫《錢小萍全傳》的目的是否達到了呢?哪怕有人不喜歡、哪怕只有一個讀者我也要這樣寫,因為作為一個中國作家我必須講真話、寫真實的感受。
如今全書業已殺青,好壞與否,見仁見智留待以后傳記文學評論家們和讀者們去評說吧。
張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