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連續二十余年穩居中國縣域經濟榜首的昆山,再次以“換位跑一次”服務新理念引發廣泛關注。"換位跑一次"不僅是對"昆山速度"的超越,更是以“用戶思維”重構政企關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一次創新突破。
昆山的營商環境優化史,是一部從“效率優先”向“體驗優先”轉型的進化史。過去,“昆山速度”以“三天發四證”“簽約即發照”等高效服務聞名,展現了政府主導下的行政效能提升。而“換位跑一次”的提出,標志著昆山開始從“服務提供者”向“需求洞察者”轉變——其核心在于通過角色換位,精準感知企業與群眾的痛點,以“同理心”驅動改革。
2025年初,當昆山將黨校門口1.3米的花壇削去時,這場始于物理空間的細微調整,最終演變為中國縣域治理的范式革命,折射出城市治理從“管理者視角”向“使用者視角”的轉變。在政務服務領域,“換位跑一次”要求行政人員“現場看、具體辦、跟蹤問”,深入企業貸款流程、融資訴求等環節,將政策設計嵌入實際場景。這種思維轉變,使得昆山的營商環境優化不再局限于流程簡化,而是向需求適配的更高維度邁進。
“換位跑一次”并非孤立的口號,而是通過制度創新形成系統性解決方案。昆山通過三大路徑實現這一目標:
流程再造,構建全生命周期服務鏈。昆山以企業需求為導向,重塑政務服務鏈條。例如,2025年率先實現“企業開辦+接水報建”一站式辦理,整合營業執照、銀行開戶、用水接入等環節,減少企業跑腿次數。在工程建設領域,推行從立項到竣工驗收的全流程跟蹤服務,2024年重點跟蹤的23個重大項目上半年開工率達100%。這種“全鏈式”服務模式,將分散的行政資源整合為協同網絡,顯著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技術賦能,推進數字化治理的深度應用。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成為“換位跑一次”的重要支撐。昆山建立靈活的用工大數據平臺,實現企業經營、用工、稅務等數據的協同治理;開發“易企融”平臺,30家金融機構累計為5151戶企業授信76.76億元,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此外,“AI+智慧商事登記”“信用修復線上辦”等創新,推動政務服務從“人工審批”向“智能秒批”進化,企業滿意度持續提升。
政策協同,實現從“碎片化”到“靶向化”的轉變。昆山注重政策供給的精準性與協同性。針對臺企集聚特點,設立了全國首個臺胞臺企“一站式”服務中心,讓原本割裂的行政流程在用戶需求視角下重組為有機生命體;針對科創企業,推出“昆科貸”“暖才十條”等舉措為中小企業減負,實現政策紅利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的轉變。
昆山的實踐揭示了一條重要規律:營商環境的競爭本質是治理能力的競爭。其成功不僅依賴區位優勢,更源于“與企業做朋友”的真誠姿態。例如,為吸引星巴克落戶,昆山曾打破常規提供120畝土地,并以“7個月簽約8個月開工”的“昆山速度”贏得信任,這是政府將自身信用轉化為市場信號的戰略選擇,用制度彈性換取發展動能,使得營商環境從“政策洼地”升華為“生態高地”。
“換位跑一次”釋放了顯著的乘數效應。2024年,昆山新增市場主體近5萬戶,日均誕生130余個“新老板”,營商環境百強縣排名蟬聯全國第一。重大項目加速落地,僅2025年一季度,協鑫數字科技金融中心、立訊智能終端項目等接連簽約,為萬億級產業集群注入動能。
換位,不僅僅是物理位置上的改變,更是心靈視角的轉換。昆山從“臉盆盛咖啡”的尷尬到“中國咖啡之星”的崛起,從“縣域經濟標兵”到“治理創新標桿”,印證了一個真理:一流的營商環境不僅是“效率競賽”,更是“情感連接”。當政府甘當“換位者”,企業自然成為“同行者”,實現“近者悅、遠者來”,把“發展的不確定性”轉化為“確定的獲得感”,為高質量發展書寫更生動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