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是我從小就讀的《木蘭辭》。花木蘭的故事在我國幾乎家喻戶曉。今年,我了解了一位被稱為壯族“花木蘭”的巾幗英雄瓦氏夫人,也了解到瓦氏夫人曾領兵到吳江,吳江平望勝墩一戰獲勝,就有瓦氏夫人帶俍兵支援的功勞。
瓦氏夫人其人
瓦氏夫人,原名岑花,生于明弘治九年(1496),歸順直隸州(今廣西靖西縣舊州村)土官岑璋之女。她自幼聰明好學,飽讀詩書,習練武藝,精通兵法;生性助人為樂。長大成人以后,按照壯族土司時代官族與官族通婚以及壯族婚姻不避同姓的習俗,嫁給田州(今廣西田陽區)土官岑猛為妻,改稱為“瓦氏”。明嘉靖六年(1527),岑猛與兒子岑邦彥都因戰而亡。瓦氏夫人的孫子岑芝承襲田州土官。因岑芝年紀尚幼,瓦氏夫人主政代理知州事。
嘉靖二十九年,岑芝又戰死于海南。于是,瓦氏夫人又負擔起撫育岑芝之子岑大壽、岑大祿的責任。倭寇入侵我國東南沿海,瓦氏夫人不顧58歲的年紀,率廣西田州、歸順州、南丹州、那地州、東蘭州等各州組建的軍隊六千八百余人,浩浩蕩蕩開赴江浙援助抗倭,取得了金山灣、王江涇、勝墩等抗倭大勝仗,為保國安民立下了赫赫戰功,被明嘉靖皇帝封為二品夫人。在中華民族抗擊外敵入侵的歷史中,壯族人瓦氏夫人寫下了輝煌一頁。
吳江勝墩抗倭
明嘉靖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1554-1555),在吳江發生了多場抗倭戰事。《(乾隆)吳江縣志》《(道光)平望志》等均有記載。
倭寇騷擾沿海,嘉靖三十三年五月,有倭寇九十二人由烏鎮突入爛溪趨吳江縣平望鎮,欲迫縣城,知縣楊芷領兵出吳江瓜涇港邀戰,斬敵首十六級。第二天,倭寇在吳江境內,至夾浦橋,轉至三里橋,登岸焚掠,停舟顧公祠下,逼縣城,因為吳江水師有了準備,而退去。十三、十四日,倭寇又在吳江八斥、平望焚掠,楊芷率哨兵躡其后斬首六級。三十四年正月,倭冦掠五百余舟從南潯進入吳江境內,經梅堰至平望六里橋,楊芷督兵船分列于橋之東西蕩,中間夾攻,斬首十五級,飛炮擊死者二十余人,后據盛墩以扼之。
盛墩,三國時吳國司馬盛斌葬此,故名。楊芷視察盛墩左襟運河,右帶唐家湖,湖面遼闊、湖水洶涌,地形優越,可于此控扼倭寇。于嘉靖三十四年二月建敵樓于裊腰橋之北。樓基方一丈七尺,高一丈九尺,樓內戰御設置俱備。是年四月,倭寇來犯,楊芷命于樓南運河筑堤攔絕,屯水兵于湖中,列陸兵于敵樓。倭寇不能渡;楊芷令截擊,俘斬三千余人,倭寇大敗南遁。
同年六月倭寇自嘉興來,船百余艘,侵擾我境,楊芷為捍御計,斷長老橋以遏其沖,橋北建敵臺(敵樓),成犄角之勢以牽制敵人,寇至就殲。楊芷有早見之明,先事之備,故每戰必勝。他任吳江縣令三載,出入兵間,吏事無廢。后升南京戶部主事,復升兵部尚書。
勝墩一戰的援兵
有關勝墩一戰的援兵,道光《平望志》中也有記載:“會幕府調遣宣慰彭藎臣名翼率兵二千來援,我兵勢合,與賊戰于平望。彭翼為先鋒,斬首百馀級。轉戰至楊家橋,斬首三千馀級,彭被創死。”
吳江志書上沒有瓦氏夫人的記載,但有狼兵的記載。這“狼兵”應該就是“俍兵”。
《盛湖志》(二卷本)卷上記錄了一首詩道:“馬上紅顏亸翠翹,親攜二豎捲征鑣。捕蛇檻犬軍儲急,絕倒當時花瓦謠。”其詩附記中講到了田州女土官瓦氏和狼兵。“田州女土官瓦氏,嘉靖十四年調使征倭寇于蘇州,提二豎孫并狼兵數千應之,日索有司捕蛇、檻犬為軍儲。與官軍夾擊于王江涇,大敗之,斬首二千級。時土兵有臘其肉者,人為語云:花瓦家能殺倭,臘而啖之,有如蛇。”
《(乾隆)震澤縣志》卷三十六收錄了潘志伊,《重修長老橋記》,其中寫到了狼兵:“邑侯楊公思為捍御,計不可得,乃斷平望長老橋以遏其沖,旁筑敵臺以為之犄角。俄而寇至。狼兵賈勇,丑類就殲,而橋以北無一矢之患。”
2024年7月17日,上海金山統戰文化周主題活動中,專門舉辦舉辦“瓦氏夫人抗倭與弘揚民族精神座談會”,邀我參加。我為準備發言稿,查閱了相關資料,會上聽了相關專家學者的發言,這才全面了解到當年勝墩一戰的援兵除了宣慰彭藎臣還有瓦氏夫人的俍兵。
廣西壯學會副會長、百色市田陽區瓦氏夫人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黃明標老師著的《瓦氏夫人研究》和他主編的《瓦氏夫人抗倭故事歌影印譯注》,有詳實記載。
黃明標老師在《瓦氏夫人研究》記述:“盛墩位于蘇州與嘉興之間,明屬蘇州盛(震)澤縣,今屬蘇州吳江縣。嘉靖三十四年(1555)春,狼兵在此與倭寇交戰,據《吳江縣倭患事跡》載:三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蘇州知府林懋舉率狼兵至,兵威大振,賊退屯王江涇。明日,復進至平望。彭藎臣為先鋒,與諸兵合擊之,狼兵首殪其渠魁一人,賊氣沮,捐資于狼兵求脫不聽。東西皆阻水,官兵南北夾擊之,斬首一百余級。戰至楊家橋,又斬首二百余級。遠近稱快,更盛墩之名曰‘勝墩’。”《瓦氏夫人抗倭故事歌影印譯注》中有“先救盛墩再溇門”之句。
座談會上專家學者的發言,又證實了這一點:
瓦氏剛到嘉興總督府,就遇上蘇州知府林懋舉前來向張經告急請求出兵救援。于是,瓦氏主動請纓出戰,第一次打敗了進犯盛墩的敵人。這是蘇州自抗倭以來的第一次勝仗,蘇州軍民大受鼓舞。(百色市田陽區瓦氏夫人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黃明標)
瓦氏夫人率領俍兵到江浙抗倭的10個月時間,在東起上海縣,西至嘉興府,南至金三衛,北至姑蘇城的廣闊戰場上,轉戰千里,大小惡戰十余場,……一時間“花瓦家,能殺倭”的民謠在當地傳播開來,百姓送給瓦氏夫人一塊“石柱女將軍”的匾額,稱贊其為抗倭的頂梁柱。(金山區博物館館余思彥)
總督張經命令參將盧鏜督保靖兵援嘉興,又命俞大猷督永順兵由泖湖間道趨平望,以扼賊路,以湯克寬引舟師從中擊之。瓦氏夫人的狼兵跟隨俞大猷從小路奔赴平望。(嘉興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嘉興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崔泉森)
7月18日,參加金山會議的廣西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文旅廳公共服務處一級調研員熊健厚、瓦氏夫人研究專家、原田陽縣博物館館長黃明標、廣西歷史文化研究專家、廣西大學文學院原副院長、教授黃南津、新華社廣西分社原社長助理、四川分社副社長陳天湖等人來到平望,與勝墩村沈小蕎書記等就瓦氏夫人勝墩抗倭以及瓦氏夫人民族精神的傳撥進行了交流,考察了勝墩村、運浦灣、平望四河匯集等,瓦氏夫人援兵平望勝墩的史跡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
瓦氏夫人的時代價值和精神傳承
瓦氏夫人抗倭彰顯出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也彰顯了瓦氏夫人飽含著民族團結的大局意識,我們討論和深入認識瓦氏夫人的功績、傳承瓦氏夫人的精神具有更加現實的意義。
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歷史長河中,農耕文明的勤勞質樸、崇禮親仁,草原文明的熱烈奔放、勇猛剛健,海洋文明的海納百川、敢拼會贏,源源不斷注入中華民族的特質和稟賦,共同熔鑄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昭君出塞、文成公主進藏、涼州會盟、瓦氏夫人抗倭、土爾扈特萬里東歸、錫伯族萬里戍邊等就是這樣的歷史佳話。
瓦氏夫人援兵平望,也是吳江歷史的一大亮點,也是吳江歷史的一筆精神財富。平望勝墩村正籌建村史館,將展示瓦氏夫人的抗倭史跡。我想,我們與上海、廣西的聯動,將瓦氏夫人抗倭精神同弘揚傳承愛國主義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結合起來,在新時代更好釋放瓦氏夫人抗倭的人文價值和精神力量,傳揚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也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