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余是我曾經的同事,我們過去分屬兩個不同的單位,七年前的機構改革,我們同時成為一個單位新組建的領導班子成員,也開始了一年半的同事生涯。
新組建的領導班子成員中,從年齡上看,老余是老大哥,年近58歲,不到3年就要退休了。一起共事,對老余這位老大哥的印象就是低調、友善、踏實、好學、勤奮、靠譜。記得班子首次分工安排老余分管財務科和后勤中心,機構改革后,后勤保障工作千頭萬緒,原來互不隸屬的兩個單位變成一個單位,干部職工增加了一倍多,就餐就分散在6、7個不同的地方,最遠的距離機關有2、30公里,可謂是點多面廣線長,面臨的問題也復雜棘手,困難很多。盡管老余過去從來沒有分管過后勤和財務工作,但他沒有任何怨言,也沒有提出什么條件,愉快地服從組織分工?!氨R未動糧草先行”,既要把基層單位干部職工伙食保障好,還要開源節流,老余真是動了不少心思、花了不小的功夫。我看他大半年時間白天辦公室都是空蕩蕩的,而是到基層單位調研蹲點。老余的調研不是聽匯報,比如到食堂,他就穿起工作服做起“廚師”,早中晚三餐一個食堂一干就是一周多,食堂里的師傅對他說:“你是領導,你看一看、動動嘴、提提要求就行了?!崩嫌嗫偸切χ嬖V師傅:“我自己不干哪有切身感受呢?怎么體會到大家的辛苦呢?又怎么能讓大家滿意呢?”有個基層單位在江邊的港口,江面上常年刮大風、港口施工作業塵土飛揚,可謂“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老余把這個基層單位作為重點關注的對象,長時間駐點,與基層干部職工同作息,同吃一鍋飯,同飲一壺水,了解每個干部職工的困難和想法,幫助大家解決困難和問題。大家很感動,勸他:“你年紀大了,我們年輕,年齡都比你的孩子要小,我們吃點苦沒關系。”老余總是回答:“我是站在你們父母的角度看你們。工作條件艱苦沒辦法,但生活上我應該向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把你們服務報保障好?!蔽沂且粋€外地的交流干部,晚上喜歡到辦公室看看書,我發現長年累月整棟辦公大樓最后一個關門關燈的一定是老余,因為白天他忙于穿梭于六、七個基層單位,他利用晚上下班后的時間來閱讀文件,處理公務。我好幾次對老余說:“你忙了一天,早點回去休息,陪陪家人?!薄皩O輩們有女兒女婿陪,我快到退休年齡了,真是恨不得一天當成兩天用,一天能完成一周的工作,為大家多做點事,為我們新單位打下好的基礎?!崩嫌嗫偸沁@樣回答。
與老余共事大約一年連三個月時,我與大家共同的感覺就是在老余身上看不出也絲毫感覺不到一點點“官味”“官氣”,就是一個樸實、低調、勤懇、專注工作的“老黃?!?。知道老余是我們單位駐地市委原副書記的兒子,源于一個突發事件,老余年近90的父親因為交通事故離世,我才知道老余的父親是鎮江市委原副書記余耀中老人,這是一位每到一地任職都受到當地干部群眾交口稱贊的離休老干部,他曾經擔任過淮安縣縣長、漣水縣委書記、淮安市紀委書記、市委副書記。在他離開任職地30多年后的當地報紙上,當地干群撰寫的《清廉縣長余耀中》《公仆縣長余耀中》等文章比比皆是,談到余老的好都是如數家珍。在擔任原淮安縣長時,因為淮安古稱楚州,他刻制了一枚作為自己座右銘(按他自己說法叫我的“做人銘”)的閑章:“楚城一仆”,然后把這枚章蓋到宣紙上,再壓在自己辦公桌的玻璃臺板下,以時時刻刻地提醒自己、警戒自己。在擔任漣水縣委書記時,他又刻制了一枚“做人銘”的閑章:“安東一民”,日日警戒自己只是漣水80萬人口的八十萬分之一,自己沒有任何特殊之處。新華出版社曾出版余耀中《談官德》一書。余老在書中寫到:“為官以德,本是普普通通的常事。不重視德,不具備德,何以為官!即便當了官,將會是什么樣的官?”余老這樣寫了,也這樣做了。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政聲人去后。時隔數十年了,在他任職的每一個地方,當地父老鄉親仍然記著余老的好,仍然在贊頌著他。
人常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家風的傳承需要長輩們平時的言傳身教,用自身的行為來影響下一代,一代一代繼承下去,才能形成家風。從余老到同事老余,讓我看到了也深切地感受到良好家風的傳承和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