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時報訊(記者 孫海燕)近日,北京“京惠保”發布數據稱,該產品上線一個星期,投保人數已超過50萬。據了解,從2015年深圳試點,到今年40多個城市競相上線,諸多城市正在醞釀推出“惠民保”。一時間,“惠民保”成為“百萬醫療險”之后的又一網紅產品。“惠民保”迅速形成全面開花之勢,對促進多層次醫療體系的構建將起到推動作用。
40多個城市推出“惠民保”
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城市或省份推出普惠型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具有城市醫保人群專屬、“一城一策”定制、低保費、高保額、投保要求非常寬松等特點。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40多個城市和3個省份推出了“惠民保”。
事實上,“惠民保”的本質是普惠型商業補充醫療保險,雛形最早出現在2015年的深圳。此后幾年,跟進的城市只有南京等少數幾個城市。直到今年,“惠民保”突然躥紅,快速鋪開。
對上述現象,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主要得益于宏觀政策的支持,政府、保險公司和第三方平臺都有較強的動力來推進。
已在南京推行一年多
去年3月1日,南京推出“惠民保”,上市一年來效果如何?
記者通過相關部門了解到,截至今年3月下旬,“惠民保”總共受理3185單理賠案件,賠款接近1420萬元。在已發生理賠的案例中,最高賠付金額12.01萬元,被保險人最大年齡93歲,最小1歲。
南京市民潘女士今年53歲,2019年因腰椎間盤突出入院接受手術治療,總共花費了95504.34元。潘女士在醫保報銷40302.05元后,通過“惠民健康保”又獲得報銷20057.04元,減輕了不少經濟負擔。經南京大病數據庫對比及理賠分析,獲“惠民健康保”理賠后,參保市民個人負擔平均降低了15%,最高降低61.28%。
業內人士表示,“惠民保”適合為防止大病帶來過重經濟負擔、擔保費預算有限的人群,對于難以買到合適的普通醫療保險的帶病體人群,“惠民保”是個很好的選擇。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參與“惠民保”產品承保的既有平安保險、太平洋保險、中國人壽等老牌險企,也有長安保險、東吳人壽、北京人壽等新興保險公司。而2020版南京“惠民保”,由泰康在線承接。
泰康在線相關負責人表示,推出南京市民專屬保險產品“惠民保”,是基于社會醫療保險保障不足的現狀,同時結合國家政策及南京市實際情況,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因病致貧”及“因病返貧”的社會現象,同時提高南京市民的風險感知能力和保險保障意識。
險企賠付壓力成挑戰
“惠民保”價格低廉、不限年齡的特點,為保險產品后期成本控制帶來了挑戰。據公開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已經有40多個城市相繼落地“惠民保”,覆蓋人數超1600萬人。記者了解到,保險公司在惠民保險上普遍堅持“保本微利”原則,甚至愿意承擔“平本微虧”的風險。
一位保險公司負責人表示:“項目基本是不賺錢的,哪怕虧損了也得做下去。相比賺錢,保險公司更加看重吸引流量做二次轉化銷售,參與政府主導或指導的項目也有利于提升消費者信任程度。”
“理論上來說,‘惠民保’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但要考慮到這種產品可能會導致有病的投保、沒病的不投。”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研究中心主任王緒瑾道出了“惠民保”產品的一大痛點。他建議,“惠民保”產品要想持續運營,險企要警惕帶病投保帶來的弊端,合理規范投保人疾病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