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時報訊 2021年,一項超2萬名受訪者參與的調查顯示,養老儲備日漸受到中國年輕一代(18-34歲)的重視,儲蓄率創下2018年以來的新高。其中,76%的年輕一代表示,增加儲蓄的原因在于“增加應急儲備”。
這些年輕人還為此創造了“無痛攢錢”的方法,以每次攢錢數小、周期短、目標小為特點,在不知不覺中,實現痛感極低的攢錢計劃。
“超前消費無法抵抗未知風險”
30歲的莫星就是儲蓄大軍中的一位年輕人。如果用“0”來標注大多數人存款的起點,那么莫星的位置在“負6萬元”。
這筆負債最初發生在莫星大學畢業前。那時,還沒找到滿意工作的莫星選擇買入一項2.5萬元的“保offer計劃”課程,“豁出去也要試一試”,這筆錢成為負債中的大頭。
后來,莫星入職了上海一家銀行的信貸部門,每月5000多元的基本工資更讓她覺得還清負債遙遙無期。此時,她的貸款本金加利息已累積到了6萬元。
2021年6月,莫星跳槽到一家房地產中介公司,保證了每月至少1萬元的收入。可是到了10月,公司開始裁員,還沒轉正的她終是沒躲過去。
為了還債她把所有的東西重新分門別類整理出清單,不是必需品就絕不購買,此外她還卸載了購物App,“沒有了就不會刷了,不刷就不會心動”。在還清欠款后,莫星還注銷了信用卡和“花唄”,她決定“不超前消費,只用余額來生活”。
這種行為的背后共同指向近些年居民的行為邏輯——風險厭惡。在經濟學界,有學者甚至用“超額儲蓄”來形容如今中國的高額儲蓄現象。
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陳彥斌認為,2022年出現的居民“超額儲蓄”現象,主要源于居民消費意愿下降導致的儲蓄被動上升。他向記者提到了三方面原因,包括在疫情的沖擊下,線下消費場景受到較大程度的制約;受房地產市場景氣度下滑以及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下降等因素影響,居民部門減少了購房和理財等投資性支出,從而進一步增加了儲蓄規模。
“超額儲蓄”能否轉化為消費
如果拉長時間線來看,“超額儲蓄”的狀況或許有更深層的原因。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我國居民長期以來有著較為強烈的儲蓄習慣,老百姓愛存錢,儲蓄率一直相對較高,居民存款占人民幣存款的比例在1995年第三季度達到最高的60.4%。但隨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居民投資理財意識增強、金融產品供給豐富,居民儲蓄意愿有所下降,2017年年底居民存款占人民幣存款的比例下降到39.2%。
2018年成了一個轉折點,此后國人的儲蓄率又開始回升,到2022年一季度已經達到45.4%。董希淼認為,這表明居民存款快速增長和占比提高初步呈現長期化趨勢。
陳彥斌表示,這幾年居民儲蓄意愿增強是疫情沖擊等階段性原因和收入分配結構失衡等深層次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扭轉收入分配失衡的局面,切實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至關重要。
針對“超額儲蓄”現象,不少學者建議要把“超額儲蓄”有效轉化為消費。經濟學家、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對此表示,“中國的消費不振,不能光惦記老百姓的錢”。
他列出了一組數據:2022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21.02萬億元,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6883元,那么全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總額在52萬億元左右,占GDP比重為43%。“這個比例在美國是80%以上、印度、越南等發展中國家也超過70%,即使是歐洲很多高福利國家也在65%左右,中國的消費不振,核心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速在放緩,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過低。”
“促消費關鍵要從收入端發力,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讓大家有錢可花。”滕泰說。(為保護受訪者隱私,莫星為化名)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