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陣陣撲鼻來,千里湖田忙收蟹。金秋時節,正是江蘇大閘蟹養殖戶一年中最繁忙的季節。里下河平原地勢低平,水網稠密,湖蕩相連,成為螃蟹茁壯成長的“寶地”。
揚州高郵湖上,捕撈船只穿梭其中,只只肥碩的螃蟹“蠢蠢欲出”;泰州溱湖之畔,蟹農們忙得熱火朝天,打撈、捆蟹、稱重、直播......氣候溫和,水體環境變好,在金融“及時雨”的滴灌下,江蘇的大閘蟹迎來豐收年,蟹農們的喜悅洋溢在臉上,蕩漾在心里。
豐收的螃蟹
螃蟹肥了,農人富了
“我們家世世代代都是養螃蟹的,我從小就跟螃蟹打交道,那時候生活窮,家家戶戶也是散養為主,靠天吃飯……”在揚州高郵,老王是當地的養蟹大戶,他創立的品牌“王鮮記”,是遠近聞名的優質農業龍頭企業,早在2018年,“王鮮記”產品就進入了全國60多個重點城市。不僅如此,老王還把固城湖的蟹賣出了陽澄湖的價格,讓同行羨慕不已。
談起創業時的艱難,老王不免感嘆。從育種、養殖、冷鏈儲存到打通線上線下銷售,一只只螃蟹從蟹塘到老百姓的餐桌,哪個環節都不能掉鏈子,都需要真金白銀投入。
“養蟹最怕的就是天氣熱,不知道我的蟹能不能經得起‘烤’驗,后來我就萌生出了建冷庫的想法,和建行也因此結緣了。”老王說。
建冷庫錢從哪里來?去年5年,建行揚州新區支行為老王的合作社提供了優質綜合金融解決方案。支行迅速成立了鄉金貸款小隊,通過房產抵押形式成功發放500萬元貸款,緩解了老王的資金壓力。老王用這筆貸款支撐自己日常的生產經營,終于能將冷庫建設提上日程。今年,冷庫建起來了,老王還順利開辟電子商務渠道,銷路進一步拓寬。銷量節節攀升,老王開始盤算著規模種植和產品升級。
老王為大家講解養蟹技巧
如今,有了建行的資金護航,老王的“王鮮記”已經是遠近聞名的優質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周邊300多戶農民實現增收,一年實現增收450萬元以上。王與建行的合作也逐漸深入。去年夏天,“王鮮記”與建行聯手上架“建行生活”App,推出的滿減活動讓揚城老百姓感受到了真正的實惠,吃到了現捕的放心河鮮。
靠螃蟹發家致富的村鎮,在江蘇可不僅僅有揚州高郵。有著“中國河蟹之鄉”美譽之稱的泰州興化,從事河蟹養殖、大大小小的農戶高達30萬余人,全國每8只大閘蟹就有1只來自興化。在最新公布的“國家地理標志大閘蟹品牌價值排行榜”上,興化大閘蟹的品牌價值313.46億元,穩居第一。
螃蟹長成后,蟹農正在忙碌地捕撈螃蟹
與老王一樣,泰州興化的蟹戶孔老板在養殖過程中也遇到了資金短缺的問題。大閘蟹從蟹苗長到成熟的周期一般是7個月,從苗種采購到飼料采購,都需要一筆不小的費用。而每年6到8月是螃蟹的生長期,需要大量的微量元素混合飼料喂養,飼料費用支出陡增,令孔老板很是犯愁。
客戶經理走訪螃蟹養殖戶
建行與養殖戶共享金秋的豐收快樂
每年夏初,建行泰州興化支行的員工就開始奔走在螃蟹塘邊,支行個金部經理張峰就是其中一員。通過不斷上門走訪了解情況,他很快為孔老板申請到個人支農貸款——城鄉融合貸。也正是合計金額1000萬的貸款,讓孔老板的飼料購買等生產經營難題迎刃而解。
“及時雨”解決“資金渴”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在金融活水的潤澤下,蟹肥膏美的大閘蟹,養育了一方人,也孕育了舌尖上的“蟹經濟”,成為江蘇鄉村振興的特色支柱產業。
今年年初,建行揚州分行啟動“金融支漁”項目,與高寶邵伯湖漁管辦簽訂了合作備忘錄,多次召開金融支漁漁業養殖貸款座談會。分行攜手農擔公司,多次前往高郵界首鎮、永安村、馬棚村等地,服務高郵湖、寶應湖、邵伯湖的養殖戶,提供豐富、便捷的信貸支持。從年初至今,該行行轄內新區支行共受理貸款22戶,授信金額1010萬,實際放款支用11戶,共720萬。
“前幾年,漁民養殖出的好魚尾無法遠銷,外地的好魚苗難進入當地,本地養殖產業受到了一定的打擊。去年冬天建行與當地漁民對接了貸款業務,讓漁民有了充足資金購買魚苗,切實解決了群眾的燃眉之急,展現了大行擔當。”高寶邵伯湖漁管辦謝主任在座談會上提到。
客戶經理走近螃蟹經銷商了解客戶需求
客戶經理與蟹農在一起,了解螃蟹銷售情況
圍繞興化蟹養殖產業,建行泰州分行聚焦螃蟹養殖業小微企業,走進蟹塘、蟹合作社,積極支持地方螃蟹養殖產業,拓展螃蟹養殖領域信貸業務,持續加大對蟹農及相關產業鏈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有針對性地定制融資方案,全力支持區域性河螃蟹養殖業的穩步發展,為產業發展資金缺口提供助力。該行興化地區蟹市場發展“裕農通”點47家,服務各類養蟹主體,為全市1000多個線下交易門店授信1500余萬元,實實在在解決他們的急難愁盼問題。同時,為更好引導特色產業發展,提高涉農經營主體的金融獲得感、幸福感,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其轄內興化支行正在向上申報江蘇安豐國蟹市場整體授信,對在安豐鎮從事多年螃蟹養殖產業的農戶單戶授信100到150萬元,客群授信總量共計5億元。
金融活水精準滴灌特色產業,助力探索農民致富的“金鑰匙”。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鄉村特色產業等重點領域,建行江蘇省分行通過加強金融科技應用,堅持一二三產融合的思路,科技賦能不斷創新產品,打造生態場景,為涉農主體提供多元化的金融,助力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