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產觀察】 蘇式江南文化”生活方式與鄉村美學探索 —— “五種江南文化模式”研究
      2022-03-25 16:28:00  來源:文化產業周刊  作者:張鴻雁  
      1
      聽新聞

        江南文化的魅力在于文化創新和“文化自覺”,創造了獨立的、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也是人們向往的一種江南生活方式和生活美學,其中具有典型性文化意義的是“蘇式江南文化”。以蘇州為代表的“蘇式江南文化”是中國近代江南鄉村美學及鄉村文化產業振興的發源地和創新地。在現代化進程中,從中國文化根柢的再建構、再創新角度來看,作為江蘇應該敢于有這種文化創新的擔當!

        之所以如此說,主要是因為“文化自覺”概念是由出生在江蘇蘇州的費孝通先生首先提出的。從1936年開始,費先生在蘇州吳江開弦弓村陸續開展了十幾次調研,創作了《江村經濟》,人類學家馬林諾斯稱其為“將被人認為是人類學實地調研和理論工作中的一個里程碑”。此后,費先生提出了鄉村“文化自覺”主張,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更值得我們重視和為之大力推廣、呼號的是,費先生在1990年提出的著名觀點“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從中我們可以這樣說:近代“蘇式江南”鄉村美學與鄉村文化振興緣起于蘇州開弦弓村。

        一、多類型的文化——“五種江南文化模式”

        在文化長河中,江南是一個自然地理區域——長江以南,亦是一個行政上的、社會結構意義上的、政治區域上的、文化意義上的多類型文化的空間組合,而其中的文化主脈是相通的,江南文化在整體上是中國文化底色的一種集中表達。

        有《史記》以來,“江南”一詞就因長江流域的開發而越來越富有文化和人文區位價值。古代的大運河開發,江南溫和的氣候,加上耕讀人家的地域文化風格,可謂人杰地靈,鐘靈毓秀。唐朝官方將江南作為行政區域的名稱,唐太宗曾將領土分為10道,其中便有“江南道”,此后“江南道”的所轄范圍和名稱歷經多次演變,此不贅述。

        文化上的“江南”既是超越自然空間的“文化區”,更是心理上的“文化區”,是深層次的“鄉土文化區”。唐、宋、明、清時期以降,江南是中國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獲得諸多文人雅士的青睞,至此江南成為中華文脈最為昌盛的人文區位。

        文獻和詩書中的江南,展現了一種“飯稻羹魚”“火耕水耨”的生活樣態,也延續了蘇南世家大族家譜中的“木本水源”和“書香之家”的肥沃土壤,是一種源于自然生活又高于自然的審美精神和詩性氣質,可謂“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在某種意義上表達了一種更高層次的自我探尋和自我實現。從某種意義上講,讀懂蘇州,就讀懂了江南,特別是“蘇式江南”……粉墻黛瓦神州底色,吳歌昆腔華夏聲音。

        在富庶繁華、溫婉柔情的外表下,“蘇式江南”蘊藏著“上善若水”的柔情和“天行健”自強不息的文化氣質。在賞析江南詩歌的內涵中,可以看到,蘇州既有“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的嫵媚,亦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豪情。在研讀江南文化的過程中,我們熟悉了無數江南名士……這一切,已交織成一種文化定式——江南成為許多人向往的地方。一種意境,一種詩情,一種畫意,蘊含在山山水水之中,纏綿在雨露嵐霧中,描繪出禪意般的美麗……

        江南文化作為廣義的地域文化,在不同區域和空間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質和“地點精神”。理性意義上,江南雖然也有著某種同一性文化表征和基本的地域范疇,但是,傳統意義上的江南文化,內部不是“鐵板一塊”,有本質的同一性,又有多類型文化的差異性。當然,江南文化必然是一個多類型化的“文化區”;必然是由有著不同“文化特質”的“文化叢”,不同文化差異的“文化叢”,組成的一個個具有共同區域、地理、人文特點的“文化圈”,進而組合演化為一種“江南文化模式”。但是,經過深入研究不難發現,江南文化基本分為:一是上海為代表的“海派江南文化”,二是安徽皖南為代表的“徽派江南文化”,三是浙江部分地區的“浙派江南文化”,四是江西的“贛派江南文化”,五是江蘇蘇州為代表的“蘇式江南文化”。大體上說,江南文化在同一性的基礎上,是由五個有明顯特色的文化類型組成,或曰“江南五種文化模式”。

        意象中的江南——通過簡單的大數據梳理,傳統區域中的江南文化,已經沉淀為某種文化屬性的類型化存在樣態,既有特殊符號化的表征,又有一般意義上的不同文化屬性,這五種江南文化區別是:1、不同的自然空間,2、不同的集體記憶,3、不同的地點場域精神,4、不同的原鄉文化,5、不同的人文區位,6、不同的風俗人情,7、不同的日常習慣,8、不同的人情世故,9、不同的飲食構成及偏好,10、不同的時尚格調,11、不同的語言特質和方言……

        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看出蘇南、上海、浙江、安徽、江西的江南文化不同文化符號化的表現以及構成的文化符號簇群。我們強調江南文化類型之一的“蘇式江南文化”的要素特質,旨在說明以蘇州文化為代表的“蘇式江南文化”的“文化區”模式和類型。

        在文化地理學上,“文化區”有兩種形式,一是有行政范圍的文化區,如某省、某市的文化,有行政邊界作為區分;另一種是無行政邊界的“形式文化區”,往往是以某種流行時尚區、一種或多種文化行為禮儀認同區、或以某種特定的語言語調流行區、或以某種流行的鄉土音樂為代表形成的“文化區”等,如蘇南某地流行的“跳舞猖”,在南京的高淳、溧水;常州的溧陽、金壇;在安徽宣城的郎溪、廣德以及無錫、蘇州的部分地區都有文化遺存流傳。

        當你深入某一“文化區”進行深入研究時,你會發現蘇南文化有著本質上同一性的“文化類型”表現,而且有長久文化脈絡的一致性、根柢性和強烈的認同性。即以江蘇長江南岸及太湖文化圈為主要地域,已形成以蘇州為代表的“蘇式江南文化區”,在田野調查中,這一帶的人都自覺不自覺地說自己是“蘇南人”或“江南人”,“蘇式江南文化”的自我認同度非常高。

        當你深入“蘇式江南文化”某一“文化區”進行深入研究時,你會進一步發現,“蘇式江南”的典型性被更多的人認同。和北方的粗獷相比,“蘇式江南”表現出極強的地域文化特色:精致的生活空間、精致的生活方式……這里沒有宏大的敘事方式,而是從精致中顯現“蘇式江南”。

        “蘇式江南文化”根植于中華文化主脈,在時空的變化中不斷發展,呈現出“無邊界的、流動的”人文魅力和美學精神,它代表中國人對美好、精致、高雅生活的向往。

        之所以強調要把江南文化作為“文化類型化(cultural taxonomy)”來研究,是從哲學與美學意義上對江南文化的高度認可。“類型化”的分析有助于提高我們對“文化區”“文化模式”“蘇式江南文化”發展與創造的規律性把握。

        二、“蘇式江南”前提下的“文化類型區”特質隱喻

        “蘇式江南文化”與其他類型的江南文化可比的內容不勝枚舉,這里僅從生活樣態的角度來看:“蘇式蘇樣”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符號、一種類型和一種象征。從一種極簡的角度認識,把江南文化分為“五種文化類型”本身便是一種文化創新。

        自唐以來,以“蘇意”“蘇樣”“蘇作”為代表的“蘇式江南文化”曾引領華夏風潮,在發展中不斷創新,蘊藏著高雅的、與時俱進的中國文化韻味,是東方美學的代表之一。

        蘇州,從春秋的“闔閭大城”,到唐朝時的“江南唯一雄州”,從明代的“天下四聚”,到曹雪芹筆下“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無不體現了蘇州“中華文化守望者”的價值。

        吳冠中說:“我這一生, 總在陸陸續續畫江南……”他的畫作中的“蘇式江南”,就是人們生活中的江南美好。江南文化的偉大價值之一是,一直比較完整地保留了江南鄉村美學,“蘇式江南”的生活美學,耕讀人文的價值美學,并給人們勾畫出“蘇式最江南”的生活方式,也表現了“蘇式江南美學”的擔當。如蘇州狀元文化甲冠天下,科舉施行期間,蘇州狀元共有51名,或有族內連番鼎甲的現象,堪稱奇跡。

        隨意從“蘇式江南文化”中勾連點滴,可見其現代性的文化建構:蘇州吳中區出臺許多鼓勵民宿發展的政策,引領旅游業從“農家樂”逐步升級,倡導民宿向集聚化、品牌化和個性化發展。現在,吳中區共有千余家民宿、備案旅游民宿299家,形成了數個民宿集聚區,成為吳中區甚至是蘇州市生態旅游、鄉村旅游的新引擎——展示了全球化鄉村美學的價值。

        南京江寧“美麗鄉村”覆蓋率已達76%,20個鄉村被評為中國最美鄉村,33個鄉村被評為江蘇省省級美麗鄉村,5個鄉村被評為江蘇省特色田園試點村,116個鄉村被評為南京市美麗鄉村,江寧區鄉村旅游在“五朵金花”帶動下,已形成全域“金花朵朵”。蘇州昆山大力實施“文旅融合”推進“美麗鎮村”建設,以鄉村文化旅游的標準打造“美麗鄉村”,推動“美麗鄉村”產生“美麗效應”,在社科院2020年公布的《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中位居首位。常州溧陽“1號公路”是江蘇省第一批旅游風景道,年吸引600多萬游客,實現農旅總收入40億元,拉動5.4萬農戶增收。

        多元的江南文化,構成江南文化世界,而這個世界一樣是百花齊放,也體現了現代意義上“全球化鄉村”的時代價值。

        三、“蘇式江南”:開弦弓村是近代中國鄉村美學的發源地

        在鄉村振興——“再地方化”的圖景中,全球化中的城市化將城鄉關系裹入更復雜的境地,處于節點位置的鄉村地方行動者參與全球生產網絡的響應,被概念化為“全球鄉村”,使原來封閉的鄉村以鄉村特色產業形態參與全球產業價值鏈分工,帶來鄉村振興經濟的“文化反哺”。

        以蘇州吳江的“江村”(即開弦弓村)為樣本,來研究“蘇式”江南美學建構的路徑。上世紀三十年代,費孝通先生就在江村進行了實際調研,對江村的鄉鎮工業、居民生活方式和小城鎮發展等進行系統研究,費孝通先后探訪江村26次,開啟鄉村的文化自覺,并在發展中付諸實踐。開弦弓村村民也在費孝通的指引下獲得物質和精神文化的雙重富足。1981年費孝通因此榮獲人類學科最高榮譽“赫胥黎獎章”。

        從江南鄉村美學創新的角度講,至少有三個第一:一是地方性文化自覺。以江村為首的蘇南鄉村,建構了“蘇式江南文化”鄉村的剪影。二是全球性的文化識別。江村是世界認識中國鄉村的窗口。它的價值在于費先生所倡導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美學理念,開創了我國鄉村變遷研究范式。三是時代性的文化自為。江村是中國近代首個探索現代化、探索鄉村文化自覺和江南鄉村美學的村莊。國人創造了江南文化,江蘇人創造了“蘇式江南文化”,現在我們要創造新時代的江南文化,使其成為未來人類的集體記憶。基于此,我們在江村進行了深入規劃,賦予其特色定位:即產業美、文化美、生態美、環境美、生活美、鄉風美,強調打造“三產聯動”“三生融合”“產城融合”的示范區,也是“六次產業”革命的文化融合和文化自覺的創新。

        費孝通創作了社會學名著《江村經濟》。我們則以“鄉村文化自覺”概念為基底,提出“鄉村文化自為”,指出江村的文化價值兼具地方性、全球性、時代性,是“蘇式江南文化”“最江南”文化符號之一。同時建議對江村進行更深層次的規劃,福民富民,實現鄉村文化資本的再生產。

        近代的鄉村文化自覺從開弦弓村開始,這一文化資本應該進行進一步的“文化資本再生產”,而“蘇式江南”應成為中國鄉村現代化的典范。

        張鴻雁(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江蘇揚子江創新型研究院院長、江蘇城市經濟學會會長)

        刊發于《新華日報文化產業周刊》第10期(2022年1月28日)

      標簽:江南;文化模式;文化
      責編:張雅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a一级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日韩一区三区| 在线观看亚洲视频| 久久久青草青青亚洲国产免观| 欧美野外疯狂做受xxxx高潮 | 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网站| 美女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美女福利视频午夜精品|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蜜桃| 国产女同无遮挡互慰高潮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丰满熟妇xxxxx| 国产zzjjzzjj视频全免费| 尤物视频在线看| 夫妇当面交换中文字幕小说| 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免费专区| 欧美在线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黄色录像| jjzz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精品suv| 免费国产精品视频| 三上悠亚在线网站| 好爽好深好猛好舒服视频上|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高清av | 啊灬啊灬啊灬快灬深用力| 黑人狠狠的挺身进入| 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 欧美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国产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在线小视频国产| 一区二区在线看| 校霸把学霸往死里做|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 香港三日本8A三级少妇三级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