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劇觀展在年輕人中間越來越流行。中國旅游研究院的文化消費調研數據顯示,2022年,超過九成的受訪者表示會在旅游中進行文化消費。游客最喜歡的前五項文化體驗依次是看劇觀展、文藝小資地打卡、文化場館參觀、演藝/節事和民俗體驗??梢哉f,國內游客已經從看山看水轉向人間煙火。Z世代正是引領這一轉變的主力群體?!拔牟┯巍?、 “看展式社交”、“為一部劇赴一座城”、“白天逛景區、晚上看演出”等越來越多的熱門標簽都與當下的Z世代群體深度關聯。
為何看劇觀展會在Z世代中流行?
一、年輕人對精神層面有更高追求
青年群體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物質基礎相比前幾輩人更加厚實,他們不再局限于“住得更好、吃得更好、穿得更好”,對自我的關注增多,對于精神層面的追求開始增加。
二、年輕人對社交的需求
隨著大眾審美水平的不斷提高,藝術越來越成為一種大眾文化的實踐,能夠衍生出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從而走進人們的生活。隨著各個圈層文化的快速發展,年輕人愛好日趨細分化、小眾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相同愛好的群體難度越來越大。此時,各種展覽就為他們提供了必要的場地,從而催生出展會的社交屬性。
一些年輕人來大劇院看《只此青綠》等國風舞臺作品時,會特地穿著與演出風格相近的服裝。來劇場看演出已是年輕觀眾文化生活的組成部分,他們有自己的獨特審美和社交需求,會和同好們相約來看演出、追明星演員,而且在社交媒體上非?;钴S,發揮了“自來水”的作用,讓舞臺作品被更多人看到。
三、情緒釋放的心理需求
當下的年輕人面臨著日漸沉重的升學、求職等壓力,亟需情緒釋放的渠道,看展對他們來說是一種釋放內在焦慮的方式。在看展的過程中放松自己,將日常積累的負面情緒釋放,接受文化的滋養,提升對美的鑒賞力。
四、演出市場逐漸細分
近十年間,我國演出市場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其中一個表現是演出市場明顯細分。話劇、舞劇、交響樂、脫口秀、音樂劇等各類演出在年輕群體中都擁有各自的受眾。
五、注重體驗感
新一代的年輕觀眾非常注重體驗感,笑果文化推出的城市喜劇新空間“笑果工廠”為例,不僅有超強陣容的脫口秀表演,還設置有即興社交課程、比賽型線下演出、喜劇街區、即興工坊等多種不同體驗模式。除此之外,年輕人現在對沉浸式的戲劇體驗興趣也更加濃厚,比如上海大劇院舉辦的戲曲工作坊、24節氣主題活動,觀眾的參與度都很高。
六、網絡綜藝等助推
這幾年間,電視綜藝、網絡綜藝廣受歡迎,不同藝術門類綜藝熱播,反向帶動了線下演出消費。年輕人習慣通過網絡發現世界,在網上找到喜愛的藝術形式后,也更愿意走入線下劇場,這也是這一代人有更高版權保護意識的體現。
上海的實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青年強,則國家強。要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上海聚焦打造“都市旅游首選城市、國際旅游開放樞紐、亞太旅游投資門戶、國際數字旅游之都”持續用力、久久為功。精準把握Z世代文旅消費新需求,積極深化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旅游企業推出更多適應新時代、應用新技術、貼近新人群的旅游產品和消費場景。
增強上海城市文化年輕力
近年來,上海圍繞彰顯“東方韻”,打造“潮流場”,搶占“新賽道”,體現“包容性”四大考慮,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上海近年來運用Z世代群體的邏輯思維和話語體系,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文化新業態、推進上海重大的節展賽會不斷破圈迭代、創造讓年輕人更具獲得感的數字文旅新體驗、構建包容審慎的監管服務模式。
用“大美育”彰顯城市文化精神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機融入到動漫游戲、實景娛樂、網絡文藝等文化新業態,實施上?!按蟛┪镳^計劃”“大美術館計劃”“社會大美育計劃”,打造“何以中國”“對話世界”“何謂海派”等文博美術大展系列,讓年輕一代更好地得到中華傳統美學的滋養和城市精神品格的熏陶。在社交媒體上,有人專門整理每月上海大大小小的“可消費可觀看的展覽”,這也成了年輕人喜歡上海的又一個理由。
“一劇一特色”創新業態模式
在上海這座演藝大碼頭,觀眾不但懂得品鑒世界各地名團大師帶來的首演首秀,同樣對國內原創精品有著高度的認可、對新人新作有著熱情的支持。這份“認可”與“支持”是如何轉化為實在的文化消費力的?答案就在“駐演”二字。
上海演藝人沒有因循傳統,將“駐演”簡單理解為遴選優質演藝項目進行高密度演出,而是將“駐演”二字作為一種全新演藝業態探索,做出與演出場地、目標受眾、時代潮流相匹配的“一劇一特色”定制化運營,從而讓忠實觀眾“百看不膩”的同時,極大地拓展潛在市場。比如《永不消逝的電波》推出了“風雅頌韻”四組主演輪番上演,看似是兼顧“巡演+駐演”雙線并行的舉措,可也意外催生了一批為“集齊”幾組演員版本N刷該劇的觀眾。再比如曾以音樂會版在歐洲巡演掀起“中國年”熱潮的《海上生民樂》,在本土駐演時創新打出了“藝術展+光影秀+劇場演出”的組合拳。
“演藝新空間”遍地開花,激活Z世代消費潛能
位于上海市黃浦區漢口路650號亞洲大廈內的小劇場演出頻頻火爆“出圈”,引起行業內外廣泛關注,亞洲大廈被稱為“一個垂直生長的戲劇街區”,為上海演藝行業克服疫情影響、走本土化內容道路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一批像亞洲大廈這樣的“演藝新空間”正在激發上海亞洲演藝之都建設的“新活力”。
演藝新空間之所以能夠在上海遍地開花,成為亞洲演藝之都所特有的一道靚麗風景,正在于演藝人在“新”字做足功夫。“新”在這些演藝空間將“演出場所+文化場景+市場運作”綜合在了一起。這些“演藝新空間”尤其注重滿足小眾文化消費需求,演出內容主要以新興演藝品類——音樂劇、脫口秀演出為主。而從物理空間來說,演藝新空間多數體量不大,只能容納百十來位觀眾??此啤靶 钡木窒?,卻成就了其靈活性高的特點,看到了專業大劇場難以滿足的“需求角落”,結合當下Z世代對文化場景日益增長的互動性、沉浸式需求,創造了產業新增長極。
“演藝新空間”之所以誕生“新”的可能,也離不開政府與行業的積極引導和扶持。早在2019年演藝新空間萌發之時,上海就推出了《上海市演藝新空間運營標準(試行版)》),引導這些新空間走上規范健康運營道路。而到了2021年,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又對其中100家演藝新空間進行正式授牌。自此,演藝新空間正式成為協力進發亞洲演藝之都的一支生力軍。
讓潮流與經典碰撞,讓人才與產業相互賦能,催生新模式、新空間、新業態,從而讓演藝與這座城市共生共榮。上海在邁進亞洲演藝之都的征程中,從對標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區不斷提升場次、觀眾、收入的“硬核”指標,到如今已然走出一條擁有中國特色、城市氣質、人心所向的守正創新之路。
啟示和思考
約上三五好友,走到線下看劇觀展,這代表Z世代們越來越愿意拋掉手機和電腦的桎梏,去近距離直觀地感受美、欣賞美、探討美,并在放松自己的過程中接受文化的滋養,提升對美的鑒賞力。無論是頗具敘事性的主題IP展,還是能領略傳統文化的文創藝術展,抑或是將藝術與科技完美結合的沉浸式視覺展,都能讓年輕人找到契合自己的興趣點。但是走紅的背后也帶來一些新的挑戰。許多在社交平臺上被吸引來的年輕人,把看展僅僅作為“網紅打卡”的需要,當前往看展的人過多時,反而會阻礙那些真正想要看展的人;部分展覽并沒有實質內容,而只是通過燈光、布景等表面形式迎合年輕人逛展、拍照、打 卡的需求,偏離了文博場館真正的功能和定位。對此,應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正確引導,使看展在規范有序的軌道上運行。
與此同時,隨著Z世代成為文化消費的主力軍,充滿時代感、文化感、沉浸感的新演出正在成為新一代年輕人追捧的消費趨勢。新時代下成長的年輕人,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和探尋興趣非常強烈。要把傳統文化演出作出現代化表達、創新性表達和科技賦能,符合年輕人“時尚+傳統文化”的預期和喜愛,演出才能在時代背景下受到歡迎,得到年輕人青睞,更好地傳播傳承文化。
比如,在2021年成立的全新跨界民樂組合“新樂府民樂氣氛組”,一支Z世代的國潮民樂隊身體力行,將民樂帶回民間。他們是國潮的實踐者,成立短短半年就強勢登陸各大非傳統音樂舞臺,劈出一條專屬于Z世代的民樂新思路。新民氣每位成員性格特異,技術過人且“一身梗”。脫口秀和頂級民樂秀無縫穿插,外加民樂知識大科普,常常演著演著,就把純民樂演出變成一場知識點與笑點密集型演出。這樣的傳統民樂,Z世代怎能不歡喜?
作者 李朔
來源 上海文旅產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