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先進制造業“航母”駛向深海
生物醫藥產業規上工業產值達到2002億元,成為蘇州“一號產業”;堅持“工業立市、產業強市”的發展戰略,徐州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5000億元;大力實施“五大新工程”,海門區GDP在南通率先挺進“千億級俱樂部”……十年來,江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穩中求進,扎實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防風險等各項工作,有力促進實體經濟和制造業穩定健康發展。
強化培育創新集群
產業航母不斷壯大
江蘇是工業大省、制造業大省,工業經濟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壓艙石”,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撐作用。
近年來,江蘇把培育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作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先后出臺三個重大文件,提出了先進制造業集群的發展重點。2021年出臺《江蘇“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把集群培育和產業鏈發展戰略進一步聚焦在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50條重點產業鏈上。江蘇加大工作推進力度,強化部門協同和上下聯動,進一步強化了“江蘇制造”品牌形象。
在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艾棣維欣(蘇州)生物制藥有限公司依托成熟的技術平臺開發了一系列預防性及治療性疫苗及創新生物藥,拿到了蘇州市第一張疫苗生產許可證;徐工集團2021年突破了78項關鍵核心技術,新增發明專利111件、授權專利861件、國際專利19件,制定國際標準1項、國家及行業標準16項;江蘇金由新材料有限公司依靠核心專利技術,做大做強聚四氟乙烯產業,達到年產3000噸纖維及70萬條濾袋的規模,近期獲評第四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這十年,江蘇集群產業規模明顯擴大。2021年,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8%,高于全國平均增速3.2個百分點,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5.8%,占比全國最高。16個省先進制造業集群規模占規上工業比重提高到70%左右。
這十年,江蘇集群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建設省級以上制造業創新中心13家,其中國家級2家(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國家集成電路特色工藝及封裝測試創新中心),建設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3490家(其中國家級129家)。
這十年,江蘇集群龍頭骨干企業群體不斷壯大。據初步統計,全省年營業收入超百億元工業大企業(集團)175家,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累計分別達138家、285家、1998家,數量居全國前列。
7項重點任務,20個標桿
持續推進“一號”工程
截至今年4月底,江蘇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達到462家,占江蘇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77%,居全國前列。“十四五”期間,江蘇將繼續把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作為“一號”工程、龍頭工程來全面部署推進,努力把產業航母建設得更具韌性和競爭力。
加強政策引導。江蘇進一步貫徹《江蘇省“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落實好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現代化產業鏈、培育江蘇制造名企名牌等7項重點任務和重點產業煥新、企業自主創新升級等六大工程,全力打造新型電力和新能源裝備、工程機械和農業機械等6個綜合實力國際領先或國際先進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高端裝備、綠色食品等10個綜合實力國內領先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聚焦發展重點。通過實施集群培育和強鏈補鏈、百企引航和千企升級等一系列計劃舉措,引導先進制造業集群在創新要素、網絡協作、產業生態、價值鏈等方面加速向世界級水平邁進,促進一批優勢產業鏈加速向卓越產業鏈跨越。
強化探索創新。建設一批國家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試點,在協同創新、穩定配套、數智賦能等方面探索新機制新模式。組織開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培育,打造20個左右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和標桿。
強化機制保障。充分發揮省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辦公室的統籌協調作用,建立完善產業強鏈專班工作機制、長三角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工作機制,全面推進集群培育和產業強鏈各項任務落到實處,進一步推動集群和產業鏈培育再上新臺階。
(江南時報記者 張梓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