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炎熱,一位老奶奶卻不慌不忙地做著裁紙板,做骨架、配色、繞線、膠水定位、配飾等工作。作為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彩粽制作技藝的立項人,今年85歲的韓玉如仍奔走在弘揚傳統文化和推廣端午彩粽制作技藝的路上,創作出具有南京韻味和文人氣息的端午彩粽作品。6月20日,江南時報記者跟隨韓玉如奶奶感受彩粽的魅力。
和彩粽結緣還要從韓玉如小學時說起。韓玉如笑呵呵地告訴記者:“我那時在三牌樓小學,三年級時勞作課老師就教我們制作彩粽。課上沒學會的,回家后母親也會教我。”
韓玉如介紹,由五彩線做成的彩粽在東晉時稱吉繒,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是驅邪避災的吉祥物,人們在端午節時佩戴。每年端午節,南京地區的人們互相走動,送彩粽,并將彩粽懸掛在門上。“別看彩粽小巧玲瓏,做起來可費功夫了,對耐心有極大的考驗。”一個完整的彩粽作品中,包含了多個元素。纏線、上膠、穿流蘇、固定……至少需要十多道工序。
年輕時的韓玉如,將制作彩粽當成自己的業余愛好,而真正開始全身心投入彩粽事業,要從2013年說起。那一年,老伴離世,韓玉如備受打擊,精神狀態也大不如前。在兒子的開導下,韓玉如重拾童年愛好,走上傳承端午彩粽的道路。“剛開始我只是在家里做彩粽,后來到公園教大家做,還走進學校教孩子們學習制作。”
談及傳承,韓玉如打開手機中的短視頻App,她說年輕人喜歡看短視頻,自己還特地學習了簡單的剪輯技術,平日一有空,她就會把自己制作彩粽的視頻上傳平臺。“你看這是我的賬號,還有不少點贊呢。”在制作彩粽的過程中,韓玉如不忘鉆研,又創新出8種不同的新裹法。發簪、耳飾、香囊、項鏈……種類多樣、造型各異的配飾源源不斷地從韓玉如的頭腦中變為現實。她尤其喜愛在作品中加入南京元素,“你們看,這兩個作品一個叫‘秦淮河’,一個叫‘明城墻’。”
韓玉如對待生活豁達樂觀的態度感染了每一個認識她的人,她不遺余力投入彩粽技藝,讓這門南京非遺技藝發揚光大。
(江南時報記者 鄧雯婷)